《三国志》真的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吗?是不是正史?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后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的再创作,很多人都认为,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才是正史,才更加真实。然而也有人提出,尽管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未必就有那么高的史料价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三国志》当中又有什么内容引起这样的讨论呢? 1.《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是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成为“前四史”的杰出历史学著作。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陈寿作品十分简略,后来裴松之为其做注,使内容充实了不少。 陈寿原本任职于蜀汉政府。蜀汉政权灭亡后,陈寿前往洛阳,在西晋政府中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陈寿很早就有为自己所经历的历史留下史料的打算,所以《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恰好当时魏、吴两国已经有不少相关材料,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这些作品都是后来陈寿写作依靠的基本材料。而蜀汉方面却缺乏史书,《三国志》中蜀汉部分的十五卷是基本陈寿自己撰写而成。 2.对于《三国志》的评价 后世对于《三国志》有不少很好的评价,想必大家已经看过不少,我们不再冗述,主要来聊一聊《三国志》作为一本史书的缺陷。 首先即是《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精简,由于史料和成书环境的限制,陈寿的原书很是单薄。所幸裴松之为此书做注时将大量史料补充其间,即使是裴松之本人认为存疑的材料他也照单全收,留待后人自行考辨。 其次,就《三国志》本身的结构和编排特点而言,缺乏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而想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则需要借助《后汉书》和《晋书》来做补充。 3.《三国志》是否可以作为正史 最后,在史实和著作态度方面而言,《三国志》因当时政治条件、陈寿个人私仇以及其所参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在部分史实方面记载有曲笔。 魏书部分所主要参考王沈所著《魏书》,《史通·直书》批评《三国志》和《魏书》对于司马家族对诸葛亮的作战不利闭口不言,有失史家之风范。清代学者钱大昕为何晏辩诬,批评《三国志》记录不实,指出陈寿这帮人因为何晏与司马懿有过节,所以给写的传记多有污蔑之词,而何夔、郑浑、裴潜、杜畿、卫觊、贾逵等人由于其后代入晋显达,他们的传记则颇多溢美之词。 《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粉饰,这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三国志》以“蜀”称呼刘备建立的的政权,则显示了陈寿显示魏晋的正统,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国号“汉”。而按照史书编撰惯例,必须以国号相称呼,陈寿以“蜀”代“汉”,违反了史家客观中正的原则,备受后代学者之诟病。 |
- 上一篇
内务府主要负责哪些事物?
其实清朝的内务府就像是皇室的贴身管家,当然内务府一般都由太监负责,内务府实质上是皇宫的后勤保障部门。都虞司负责上三旗武职官员铨选任用、官兵俸饷考核及打猎、捕鱼等事宜。敬事房是管理太监、宫女的机构。还是康熙皇帝从内务府拿出两三百万两银子。广州海关连正税都要解交到内务府,每年户部都会划拨一定款项给内务府。本府(内务府)进项不敷用时。户部每年拨付内务府的款项达到了60多万两,
- 下一篇
周世宗柴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防止赵匡胤篡位?
周世宗柴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防止赵匡胤篡位呢?1、先看皇室成员柴荣家眷后汉时被诛灭殆尽。2、再看执政班子调整柴荣死前任范质(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为宰相。3、再看禁军将帅调整枪杆子里出政权,决定王朝更迭和皇帝命运的往往是禁军的人心向背,因此柴荣死前对禁军高层进行了重大调整“堪称柴荣最亲近、最器重的股肱之臣,如果在柴荣死后有所图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