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什么不攻打蜀国?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12

夷陵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这两国名义上是联盟,但还是会为了各自的利益驱使,正所谓永恒的利益,说的就是这个。然而在夷陵之战以后,蜀国刘备逝世,刘禅继位,按理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趁火打劫”的机会,但是曹丕却偏偏没有对蜀国下手,反而跑去攻打吴国,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要这样“不正常”?

曹丕的错误不在夷陵之战后,选择伐吴弃蜀,而且没有趁夷陵之战时,和蜀汉一起讨伐东吴,失去了军事扩张的大好时机。可笑的是,曹丕还嘲笑刘备夷陵之战,刘备连营失策,可是没有想到,他自己也犯了一个没有“趁火打劫”的失策。那么,为什么说曹魏要“趁火打劫”,打劫的是东吴,而非蜀汉呢?这也是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什么选择大张旗鼓,三路伐吴,而不打实力严重削弱的蜀汉呢?这两个问题,可以并作一个问题。

其实,在关羽失荆州后,曹丕并不是没有对蜀汉用兵,就在曹丕继承魏王的几个月后,就遇到讨伐蜀汉的契机。当时,蜀汉驻守上庸的孟达受到上司刘封的欺负,一怒之下,带着部曲投降了曹魏,过后不久,曹丕就命夏侯尚,徐晃和孟达攻下上庸,房陵一带,赶走了刘封。而这个地带对曹魏的威胁,仅次蜀汉刚失去的荆州江陵。

因为,从上庸一带,在大南阳郡(后划分南乡郡和南阳郡)西面,而且又离蜀汉的前线基地汉中很近,离子午谷更近,走水路依然可以攻打襄樊之地。所以,曹丕拿下上庸等地,彻底解除蜀汉对曹魏的腹心地带的威胁,从此,蜀汉只能走汉中一路了。而汉中易守难攻,大举进攻的话,后勤线很长,而且就算拿下汉中,还有剑阁蜀道呢。所以,曹魏的战略自然要转向南方,即东吴。

东吴偷袭荆州后,长江天堑都控制在孙权手里,因此孙权一旦北伐,选择的方向很多的,襄阳,北江夏郡,北庐江郡,合肥城,居巢等等,这也让曹魏不得不分兵把守。而曹丕讨伐孙权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在夷陵之战开始阶段,这可不是“事后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注引《傅子》的记载,曹丕因为孙权派遣使者来奉,问了刘晔,刘晔就认为“孙权使者来朝,肯定内急,因为偷袭荆州害怕报复,又怕我们乘机出兵,所以派人来奉。

此时,应该趁着刘备准备发动大战,我们也偷袭东吴,两下进攻,东吴灭亡不远,蜀汉也难独全。”刘晔的见解是独到的。但是,曹丕不听呀,因为曹丕将在不久之后登基称帝,有孙权的归顺,更能显示称帝的威信和合理性,特别是孙权还是曹操没搞定的人物。

只不过,这时的曹丕还是太嫩了,被孙权骗了,待到孙权打赢了夷陵之战,就开始“变脸”了,拒绝了曹丕要求孙登来朝,成为质子的要求,还派使者向刘备求和。这下曹丕气得不得了,意识到被孙权骗了,而且夺了荆州的东吴,威胁已经远远大于蜀汉了。

于是,曹丕亲点三路大军,夏侯尚,曹真,徐晃为西路军,攻打江陵;曹仁,蒋济,曹泰,等为中路,攻打濡须坞;曹休,张辽,臧霸出厉阳,临长江,是为东路军。只可惜,曹丕这次大动干戈,却无功而返。只不过,这次战役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的形成。

无论是曹丕发怒,三路大军攻打东吴还是最后的无功而返,这其中的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曹丕被孙权“阴”得不要不要的,因此,陈寿才说孙权有“勾践之奇”。当时,孙权为了荆州,假意投靠曹丕时,曹丕头脑一发热,封了孙权“吴王”的王爵,孙权也厚着脸皮接受了。

刘晔当时再次提醒曹丕说:“谁都知道孙权是虚情假意,封一个十万户侯就行,封王的话只和皇帝差一级。到时孙权反复,陛下发怒攻打,孙权又会告诉东吴子民,他为了东吴安定,委屈身份侍奉陛下,突然来攻,必屠戮人民。这样,东吴的抵抗就会顺理成章了。”结果,如刘晔所料。

所以,曹丕攻打东吴在战略是对的,问题出在被孙权的虚情假意所骗,失去最好的时机。此后,曹丕又讨伐过东吴,路线是从广陵而下,却遇到寒天浮冰,船只不能渡过而作罢。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