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食“豆皮”与武汉的历史渊源?
提起湖北武汉的美食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香喷喷的热干面,但是武汉的美食可不仅仅只是热干面呢,还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其中有一个就是“豆皮”。豆皮的历史渊源可跟热干面追溯到同一个年代,也是相当美味的食品。豆皮是糯米和炕焦的豆皮合作而成,外焦内软,味道口感极佳。那么这么美味的食品是怎么出现的呢,是谁创造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豆皮本是武汉农村的乡土风味小吃。每年冬季农闲之时, 家家都烫豆皮,即用早稻和绿豆磨成浆,烫成薄皮,除即时用 佐料炒新鲜豆皮尝试外,主要是切成丝子,晒干。即可在春节 用来待客,也可作为节礼送人。此豆皮传入武汉后,起初一些 熟食小贩,卖汤豆丝,后用香葱和糯米作馅子,皮即早期“光豆 皮”。有时顾客自带鸡蛋,要求把蛋烫在豆皮上,居然色泽光 亮,橙黄爽口,此武汉初期的“蛋光豆皮”。 在武汉,历史最久的是武昌王府口豆皮(今武昌解放路 与紫阳路交叉处),因其为杨家祖传,又叫‘杨豆皮”,开业 于清道光年间,因店小未用招牌,直到杨家第四代杨志福, 才于1929年正式挂上“杨洪发豆皮”的招牌。杨豆皮为光 豆皮,由杨亲自制作,具有油重、外焦、内软、清香的特 色,经济实惠,颇受食客欢迎。武汉三鲜豆皮的创制人郭春 山和被誉为豆皮大王的高金安,均先后在杨店做过。 1946年,老通城复业,高金安为独创“三鲜豆皮”特 色,在传统的制法上,大力创新,调整配料,精细制作,高 金安做的豆皮具有浆清、皮薄、火功正、配料、调味适当均 匀;吃的味香,爽口、外脆、肉软,油重而不腻的特点。 解放后,高金安又不断总结提高创新,将豆皮配料改为 猪肉,口条和虾仁,并总结了豆皮馅、豆皮浆、豆皮煎制等 一整套精细的制作方法。使三鲜豆皮皮薄色艳、松嫩爽口, 馅心鲜香,油而不腻,豆皮花色也由三鲜豆皮发展虾仁豆 皮、冬菇豆皮等。高金安的制作技能主要为“三关”:即磨 浆关、火功关、下料关。 磨浆关:浆要磨细,干湿恰当,随用随磨,随换清水。 火功关:一锅豆皮中途变换几次火候,则充分显示豆皮 的色、味、香、型和外脆内嫩的特点。 下料关:主副料配齐,花色全,加入海味,保持馅子原 汁原味。 50年代中期,三鲜豆皮不仅遍及武汉三镇,还传入广 州、上海、长沙、乌鲁木齐等城市。 1958年 4月 3日下午 3时,**主席由王任重陪同,
第一次到老通城惠济支店,品尝了豆皮。二王曾延龄做的豆 皮和傅汉卿烹任的菜肴。品尝豆皮时,毛主席向同桌的外省
领导同志说:“你们那里没有这,这是湖北的风味。” 同年9 月12日,毛主席又第二次到老通城支店,进店就说:“又来 麻烦你们了。”这次是豆皮大王高金安为毛主席亲做的三鲜 豆皮。十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汉召开,高金安等师傅到会 为代表们服务。毛主席曾教诲:“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 持下去。” 周总理也曾于1958年陪同外宾在老通城品尝了由豆皮二王曾延龄制作的豆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邓小 平、李先念、李富春和蔡畅等中央领导也曾在老通城二楼进 餐。金日成和西哈努克等贵宾及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游 客也都慕名品尝三鲜豆皮,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电影导演谢添同志曾书“人好豆皮香”、“山河壮丽”赠作纪念。 |
- 上一篇
改变欧洲历史的两位中国古代帝王他们是谁?
清朝是当时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有两位很厉害的帝王改变了欧洲的世界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改变欧洲历史的两位中国古代帝王他们是谁?汉朝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最在匈奴敌不过国力强大的汉朝和雄韬伟略的汉武帝,公元374年一只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向罗马边界涌去,历经了蛮族长期沉重打击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来通过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等迅速成为世界的主导的力量。
- 下一篇
人类早期的原始人为何忌讳处女?
人类是从类似于现在猴子大猩猩一类的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有着很多让现代文明无法理解的一些习惯和习俗。例如现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原始部落还会以带唇盘来打扮自己,还有的部落还会吃人肉,古代原始人还有一种习俗,据《现代原始民族》一书介绍,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土著部落有一种“部落里如果有人结婚,这是人类早年流行过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澳大利亚某些原始部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