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是夏朝吗?
说到三星堆文化其实很多人都说了真的太神秘了,但是关于它出土的文物的年代和夏朝的年代十分的接近啊,所以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个三星堆会不会就是夏朝,那么三星堆和夏朝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星堆炒作的太过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一个流传太久的历史谣言,那就是大禹是四川人——在已经回答的人里面,不管反对或赞成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居然都相信大禹就是四川人。 答主我前不久还去过汶川,那里的人,无论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此坚信不移。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因为这是一个流布了十分久远的历史谣言——随手百度一下大禹出生地,就可以看到,百分之八九十的信息都是这样的: 1、《孟子》:禹生石纽,西夷之人。 2、《史记》:大禹生石纽,西羌之人也。 然而,很遗憾,“西夷、西羌”是有的,但“禹生石纽”,是没有的。原文如下: 《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 《后汉书·载良传》:大禹出西羌。 《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 最重要的:《孟子》,完全无载。 孟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大禹是哪的人。 在大禹还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夏商周秦汉时代,从来没有人说过大禹是四川人,更别提汶川。 那么,“大禹生石纽”,到底是出自哪里呢? 答:源自一本非正史之书。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蜀王本纪》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但经考证,实为三国谯周。 这本书可以算作史书,也可以不算作史书,为什么了? 首先,它是一部《地方志》,不是通史。 其次,研究古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另一部重要书籍《华阳国志》(同样也是地方地理志)的作者——晋人常璩有话说: “《蜀纪》言:“雀墒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八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纪》既以炳明,而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周苌弘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卷十二·志序》 常璩的意思说的很清楚,《蜀本纪》里说,蜀人认为穿越秦川的「褒斜道」(即秦栈道)是他们的古蜀王蚕丛、鱼凫等人用牛车开凿的,但是《史记》却清楚的记载是秦历公开凿的,战国史籍也可以互相印证。 同时,蜀人又称自己有3000年的历史。 对于这些,常璩都认为是“横传”——也就是传言,并未证实公认。 1.常璩自己本身就是四川人(崇州),这说明他的评价是客观的。 毫无疑问,《蜀王本纪》的内容,除却那些地理信息外,大多数是采用当地的一些口口相传而非文献记载的故事辑录而成,尤其是人物典故,整本书充盈着神话色彩。 对照中原史籍,《蜀本纪》可以称为「半信史」,但不能称为完全的信史。 那么,《蜀王本纪》为何这样写了? 自然是有原因的,其实,《蜀本纪》并不是第一个称“大禹生石纽”的书,在它之前还有一本,那就是东汉照晔的《吴越春秋》: “高密(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和《蜀王本纪》不一样,《吴越春秋》可以算作一本信史,但是,和《国语》《春秋》《史记》等比起来,它依然有它的不足征信之处,历代就有人指出过一些问题。如伍子胥托梦等,故谓之“类小说家之言”。 就研究吴越史而言,它不如《越绝书》权威和严谨,所以你更加可想而知关于大禹的记载的真实性。 毫无疑问,赵晔虽为浙江人,但是曾辞官去四川(资中)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就是20年。因此,其所作《吴越春秋》里的“石纽在蜀西川也”,当然也是他这20年间在当地听回来的。 也就还是常璩说的“横说”——就是相传而已。 从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到《竹书纪年》,再到春秋战国诸典册,及至秦汉,从来没有大禹生四川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禹的父亲「鲧」的封国——《春秋》云:“有崇伯鲧,在秦晋之间”。 《国语·周语下》记载: “昔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秦晋之间」与「有虞」都是在中原西部地区,「羽山」则在江苏,从来无异说,要是大禹生在四川。 那他父亲跟四川一点都扯不上关系又作何解? 2.所以,对“禹生石纽”保持怀疑,是应该的。 至于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称“孟子云‘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则不仅是一句完完全全的孤证,有托古之嫌。甚至,他说的根本就不是「石纽」。而是: 「石坳」 3.就是山沟里出生的意思,别无他指。 后来南朝的刘宋裴駰在给《史记》注解的时候,把「坳」误训作「纽」,由此造成了后世的讹传。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吴越春秋》早于《帝王世纪》,因此,可以推论皇甫谧也很可能是受了《吴越春秋》的影响。 那么皇甫谧为何不直接沿袭赵晔的说法用「石纽」,而用「石坳」? 答案当然是他看出了「坳」与「纽」实容易混淆,同时,作为一名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大概知道不管是坳,还是纽的来源。 揭晓答案: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产而能书;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贤者,千岁而一出,犹继踵而生”——《淮南子·修务篇》。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100%就是神话。 4.这很正常,上古时代的人物都有「神性」,这是因为他们既是帝王,又是宗教领袖。 ▲又西汉谶纬书《循甲开山图》云:“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水”。 5.这是「石纽」的第一个出处。 这里面的「石纽」根本没有任何地理位置之所指,就是指错综复杂的石缝。 ▲西汉后期,与整个东汉,儒家从进取的「公羊派」逐渐转向偏保守的「谷梁派」,且由于汉光武帝的钦定,与带有巫术色彩的方士之学「谶学」合流,产生「谶纬学」。 此种学问在巫风盛行的四川及整个西南地区自然是得天独厚——赵晔都得跑四川去找四川人(眉山彭县)杜抚为师,可想而知,四川的文人当必有人看过《淮南子》《遁甲开山图》。 ★★★谜底解开: 由于汶川有个地方叫「石纽」,所以可能是大禹后人的西羌把「禹生于石」附会在石纽。 为什么西羌要把大禹附会到汶川石纽了? 6.大禹是西羌,是历来无疑问的,羌人在先秦时代与汉代都是一顶一的大族,从甘肃到西南地区都有,其中有大禹的后人并不奇怪。而羌人自殷商时候起就和中央王朝敌对,特别是东汉,持续打了一百年的仗。 期间,大量羌人南下逃入西南地区。 这里面,有可能有大禹的后人。 7.《后汉书》: “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唯参狼在武都,胜兵数千人。” 大禹与四川的关系,就说到这。 下面来看看,夏朝和四川有什么关系? 《古本竹书纪年·帝启》篇云: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这里的「巴」,不少人解作「巴蜀」之巴,但是观甲骨文里的「巴」是否就是春秋战国的「巴国」,这还有个很大的疑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晋陕或湖北地区。 就逻辑上而言,夏朝要是有那么强的实力,连“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四川地区都能控制。 那他又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就被东夷两次夺国了?(注:一次是太康时代的后羿,另一次是帝「相」时代的寒浞)。 显然,夏王启派遣的这个司法官员孟涂去的「巴」国,就不可能是古巴蜀国。 夏王帝桀,他也不可能如三星堆的粉丝幻想的那样,被商汤流放在「南巢」后,还能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大逃亡,然后逃到四川建了起一个不逊色于商的「三星堆古王国」。 值得一提的是: a.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在两个祭祀大坑,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些青铜器是原产的。 b.第二,最著名的那棵「青铜树」,专家研究过,无论如何都无法站立起来——它是祭祀的时候作临时用的。 至于说夏朝就是三星堆,纯粹脑子有病。 |
- 上一篇
蒙古军攻打南宋为什么打了几十年?南宋军队为何能够抵抗数十年?
竟然能够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数十年,在南下攻打史上最弱的王朝—宋时,蒙古为了攻下南宋,但是没有想到强大的蒙古军团战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扫灭了金国,蒙古大军多次南下征宋,那么为什么如此强悍的蒙古铁骑在南宋面前反而会束手无策,南宋朝廷于是就想趁机收复洛阳、汴梁、商丘三京,但是蒙古为阻止南宋北伐,也知道水淹宋军来赢得战争。南下的蒙古大军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南宋名将孟珙率军取得江陵大捷,
- 下一篇
明朝的农民起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具体是怎样的?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的农民起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明朝为何农民起义不断,明朝农民起义的主要思想又是什么?不是每一阶段的农民起义都有具体的纲领,明初农民起义:明初洪武三十年在陕西汉中、巩昌地区爆发了高福兴、田九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只是在宗教外衣下的一场反对明初统治压迫的斗争。明朝中期的农民起义:这是对唐宋以来农民平均、平等思想的继承,也成为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末农民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