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巡抚王亶望为何非死不可?
说到王亶望其实大家应该知道这个人其实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巡抚了,能做到这个位置你会发现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权利也非常的大,大家也知道最后他也还是死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呢?乾隆为什么一定非常要杀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因为王亶望的捐监冒赈大案是清国入关百年里最大的案子,赃银数量第一,况且还是全省官员不论大小无不染指,这个也是大清立国百余年的第一回,除了吞没监粮以外,王亶望还盗取国库帑银,牵扯人数之多,赃银之多,空前罕见,如此,王亶望怎么还会有保命不死的机会?必死无疑的。 1.名声颇佳的官二代 甘肃一向地瘠民贫,还经常有灾荒,一直有这样的惯例:通过捐监,每个人上交粮食几十石,就可以得到监生的名头,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捐监筹集到几百万石粮食,在灾荒岁月对灾民加以赈济,利国利民。 陕甘总督勒尔谨为此上书请求恢复此旧例,管理户部的大学士于敏中也赞同勒尔谨的奏请,乾隆帝就也同意了,特意派一个能事之藩司前往主持捐监事宜。 这个能事之藩司就是官二代王亶望,他的父亲王师是进士出身,由知县做起,历任知州、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到江苏巡抚,勤政爱民,官声很好。 王亶望以举人捐知县,先后任职甘肃山丹、皋兰知县、宁夏知府、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是乾隆帝眼中的才干之臣,因此,特意调王亶望去任甘肃布政使,主持开捐收粮的重任。时为乾隆三十九年四月。 2.胆大包天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亶望上任六个月,就上报安西州、肃州共捐监生一万九千零一十七名,收各色粮食八十二万七千五百余石。 面对如此喜欢人的数字,并不糊涂的乾隆帝犯疑心了,觉得有些不通情理,其一,甘肃人穷的多,怎么会有那么多捐监的?如果是外省的人去捐监,为啥不直接来京城捐监,何必去甘肃呢?其二,甘肃素来穷困,自己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可能会有余粮卖给那些捐监的人呢···不可解之事太多,乾隆帝很疑惑,他也很精明,直接去问陕甘总督勒尔谨,让勒尔谨解释,不直接问王亶望免得他搪塞。 勒尔谨上书解释说,捐监的的确多是外省人,那是因为新疆开辟,商贾流通,安西、肃州边陲门户,商民必经此路,因为获利丰厚,就向当地富户购买余粮,踊跃捐监。 这个回答毫无毛病,乾隆就放下疑问,可没想到勒尔谨的回话就是王亶望的教导,号称的八十万石粮食全是纸上的数字,没有一颗入仓。 直到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被升职浙江巡抚,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捐监六百多万石,约有十五万商民纳粮成为监生。纳粮之多,监生之多,在陕甘地区是空前未有之事,就是全国,也是第一。如此大的功劳怎么能够不升职呢? 3.因雨暴露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河州回民苏四十三造反,乾隆派和珅、阿桂去甘肃督办,就接连接到和珅、阿桂二人上报雨水太多延误出兵的奏报,乾隆想起前几年甘肃连年都报干旱的事,从此处看,乾隆还是蛮精明的,觉察出不对了,就命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 很快,阿桂就查明,监粮根本没有收粮食,而是折收银两,更没有连年干旱,只是以干旱报灾,然后开仓赈灾,再从账本上把那些数字消掉,如此二三,帐也平了,银子也收了。 作案手法就是如此的简单,王亶望们通过监粮侵吞上千万银两,从总督勒尔谨,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全省大小官员上下一气集体作案。 如此巨大的案子,乾隆不禁拍案,下谕: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接任王亶望布政使的王廷赞绞监候,九月绞决。陆续斩杀正法五十六名,一次就处理这么多贪官,也是清国开国至今未有过的。 乾隆后期的六大案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就此把乾隆盛世撕开一个大口子,贪污之风横行,让乾隆诛之不尽,罚不胜罚。 |
- 上一篇
终于知道北京人喜欢吃“下水”(内脏)的历史传统了
说到北京人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传统习俗是非常的重视的,那就是我们仔细的分析你会发现北京人非常的喜欢吃“北京人喜欢吃“其实与以前老北京百姓贫穷的生活方式有关。清代北京贫富分化太严重没有河导致食物匮乏我们知道,北京城内城就全部成为了八旗子弟的住所,老百姓只能住在外城。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人口暴涨。出了东直门、西直门就已经不算北京了再加上八旗子弟都是贵族,北京老百姓吃“北京真是具有帝王之气。
- 下一篇
朱棣在位那么久为什么没有子女?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明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人都是知道的,更多的还是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上位后的朱元璋其实做出了很多的事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朱元璋总是想着有人要来陷害自己抢夺自己的皇位,晚期朱元璋大肆杀掉功臣的事迹也是有很多人都在议论的,我们要来说的是明朝的另外一位比较特别的皇帝朱棣,为什么朱棣在位那么久为什么没有子女?朱棣确实有孩子,朱棣的孩子都是朱棣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所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