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北京人喜欢吃“下水”(内脏)的历史传统了
说到北京人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传统习俗是非常的重视的,毕竟是文化底蕴非常的深厚啊,但是我们今天来说个简单而且比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我们仔细的分析你会发现北京人非常的喜欢吃“下水”也就是内脏这个东西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有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 北京人喜欢吃“下水”(内脏),其实与以前老北京百姓贫穷的生活方式有关。 清代北京贫富分化太严重 没有河导致食物匮乏 我们知道,自清朝入关以后,北京城内城就全部成为了八旗子弟的住所,老百姓只能住在外城。大量人口的迁入,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人口暴涨。在顺治时期,北京人口就已达到将近60万人,其中八旗人口40万,外城汉人百姓15.6万。到了乾隆时期,人口更是增加到74万人。 你可能说,这点人口也算多么?当然,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已经是算超级大城市了,而且清代时期的北京,出了东直门、西直门就已经不算北京了 再加上八旗子弟都是贵族,所以有清一代的北京,贫富分化也更为严重。 此外,北京老百姓吃“下水”还与北京这座城市地理位置不好有关。 对于君主皇帝来说,北京真是具有帝王之气。西边、北边有山环绕,城中皆是平原,非常适于建都。但是,北京有一点不好,就是城市周围没有河! 对于古人来说,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运送粮食都需要通过运河。古代没有冰箱,尤其是夏天,很多食物半天就会变质发臭。 当时北京输送粮食主要依靠到现在通州的运河。到了清代乾隆以后,运河因为年久未疏通,整个北段运河废弃不用。北京的粮食输送都是走海运至天津,然后再用车运送到北京。可想而知,蔬菜、肉什么的到了北京,运送成本也非常昂贵,很多东西也都非常不新鲜。 北京周边确实也有农田,但是那些也只能够贵族食用的,一般老百姓也很难买得起。 以前卤煮可是好东西 吃一碗一天都不饿 北京的老百姓只好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或者将那些变质的食材变成食物。比如豆汁,其实就是发酵,变质的豆子所研磨。 当时,最不值钱的就是猪下水。一般贵族是不吃的,老百姓只好将这些东西作为食物。下水味道比较浓厚,因此只好通过煮和炖来遮盖腥味。 至于“卤煮火烧”,还有一段传说。话说,卤煮火烧起源于北京南横街。最早是来源于宫廷小吃“苏造肉”“苏造肉”。“苏造肉”制作昂贵,老百姓吃不起。于是只好用猪小肠和其它内脏来替代。当时来京的河北三河县赵姓人和陈姓人就这样,发明了“卤煮火烧”。 现在人可能会觉得,内脏胆固醇太高,吃这些不健康。可是在连油都是昂贵之物的时代,内脏可是好东西。古代人一般以干体力活居多,不论是种地还是扛大包,拼的都是体力。因此,吃内脏是非常抗饿的。根据后来资料的记载,到了民国时期,北京拉洋车的人一般都去吃卤煮火烧,价格又便宜,吃一碗,有的时候拉一天车都不觉得饿。 |
- 上一篇
李显是怎么在武则天死后力排众议达成她归陵的愿望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死后是入葬的乾陵的,其实武则天死后其他的大臣都是非常的拒绝她归陵的,武则天被迫下台并被迫下令让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天下令传位与李显,李显给武则天上了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每十天李显携百宫去看望武则天一次,在唐高宗赦令中将武则天定位一个救国家于危难的人,反对的大臣则多以为武则天不能归陵,重新打开把武则天放进去会惊动逝者,但唐中宗坚决维护母亲遗愿,将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
- 下一篇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巡抚王亶望为何非死不可?
说到王亶望其实大家应该知道这个人其实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巡抚了,因为王亶望的捐监冒赈大案是清国入关百年里最大的案子,况且还是全省官员不论大小无不染指,1.名声颇佳的官二代甘肃一向地瘠民贫,就可以得到监生的名头,陕甘总督勒尔谨为此上书请求恢复此旧例,管理户部的大学士于敏中也赞同勒尔谨的奏请,特意派一个能事之藩司前往主持捐监事宜。他的父亲王师是进士出身,历任知州、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到江苏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