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国,也一定听说过这段历史,基本上已经成为三国的“入门课”了。既然如此,对于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一定有所了解,可以说,当时的诸葛亮对于局势的把控十分准确,这一点让刘备非常惊喜。不过,当时的诸葛亮一直隐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对天下大势这样了解的呢? 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隐居,并不是说就呆在草庐看书,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样,那不就成书呆子了?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了?记得《三国志》描写三顾茅庐里,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来从书童以及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诸葛亮游历去了。所以诸葛亮隐居仅仅是不入仕的意思。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触很久,像诸葛亮这样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时候从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对人才清楚这方面才是原因。换了别人,就算是天天见面的人也很难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那他是怎么知道这天下大势的呢? 我想,他应该看到了一些别人没发现的规律性东西。就像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设想一样,当时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超。各地小势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样把他们取而代之的方法,这个不是说打听能听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结晶,是智慧的表现。“而且如果找人打听,也是道听途说,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信息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信息,也就是细节方面,而对诸葛亮这种心怀天下的人来说,不是看热闹的,是看门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实质。这些都是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 因此各势力形势的大致情况更多的是他思考的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考虑到他的社会背景。要知道,诸葛亮与当时的有名望的士林中人或当世大儒交往。所以,诸葛亮出山前,曾与司马徽、黄成彦、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交往。而司马徽和黄成彦在荆州士林中名望甚高,自然不乏对天下大势的探讨。更加重要的是司马徽与荀家的颍川书院关系颇深,自然不愁消息来源,而且消息也不会有偏差。 所以说,古人的隐居绝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尤其是诸葛亮这种志在天下的读书人,当时的隐居,主要是为了静待天下大势乱象显现。 |
- 上一篇
明朝锦衣卫都是穿飞鱼服吗?锦衣卫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组织?
在明朝之前一直有宰相制度,在很多时候他们有很强的发言权甚至有时候一度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利。以至于上位后的朱元璋一直担心朱元璋的皇位不保要加强自己的皇权。当时的朱元璋在废掉宰相的时候还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叫做锦衣卫,当时的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当时的锦衣卫就是皇帝的保镖一样,在当时朱元璋之所以要成立锦衣卫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的,毕竟总有一天朱元璋会退位,
- 下一篇
混世魔王程咬金,为什么晚年会身败名裂?
说到程咬金很多网友应该知道的这个人其实挺厉害的,其实到最后程咬金算得上身败名裂了,是《说唐》和《隋唐演义》书中的戏谑封号。徐觉得实在没有更大的官可封他,程咬金是老百姓喜欢的一个人物,《说唐》和《隋唐演义》书中程咬金下场并不悲惨,老拙只道今生不能见开此铁丘坟,——引自《说唐》演义上说程咬金见李唐江山复兴(废周立唐)。程咬金知道这消息后很高兴”笑死程咬金。程咬金一生就会三斧子半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