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一生功勋卓著,为何却遭司马迁鄙夷?
说到霍去病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虽然只有23岁,但是这短暂的一生却功勋卓著,也是非常让人佩服的一个人,霍去病虽然看上去年轻,但是真的不简单,17岁只率领的800人就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但是司马迁大家知道吧,写史记的人竟然非常的瞧不起司马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霍去病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在他和卫青的联合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无比嚣张的匈奴最终被打到漠北,再无力南侵。这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但遗憾的是,这位英雄少年“天不假年”,在24岁就英年早逝了,令人扼腕。 他去世之后,汉武帝心痛无比,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纵观霍去病的传奇一生,可以说既有英雄伟岸的一面,也有伟大人物往往难以避免的“不拘小节”,说重一点就是人格污点。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好的体现。 霍去病可以说是再典型不过的“英雄出少年”,因而深得汉武帝喜爱。汉武帝前期先派卫青北击匈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考虑到卫青的作战习惯已被匈奴适应这一现实,汉武帝特意选派了与卫青风格迥异的霍去病率领另外一只大军参与“北伐”。此方法果然奏效,霍去病不负重托,屡出奇兵,打得匈奴是死的死、逃的逃,逃不了的就只好归降汉朝了。霍去病曾帅5万骑兵连续追击匈奴2000多公里,打得他们闻风丧胆,以至于匈奴人在自己的“老巢”大草原上也整日提心吊胆、人心惶惶,生怕哪天汉军从天而降。这最终导致匈奴人举国北迁漠北。 霍去病对兵法、兵书也有独特的观点。有一次,汉武帝曾推荐霍去病抽时间看看《孙子兵法》,学习一下这部兵家经典。而霍去病则表示: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战局更是瞬息万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指挥官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前人的兵书兵法看多了不一定有利。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据传也有类似看法。 虽然笔者对这些记载的可信度有所怀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兵书虽然也需要学习,但实战磨炼和战场随机应变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沦为笑柄的赵括了。 屡建奇功的霍去病自然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有一次,汉武帝为了奖赏霍去病,就专门命人给他修了一座府邸想赏赐给他,但没想到霍去病却拒绝接受,并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颇有点“先立业后成家”的意味,也表现了霍去病为国除患、为君“去病”的一片忠心,令汉武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 当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霍去病也不例外。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霍去病可能并不具备很多名将都具有的“爱兵如子”的品质。相反,霍去病似乎并不能体恤士兵的疾苦。有一次,行军之前汉武帝赐给他多达几十车的食物,等到仗打完了回来的时候,这些食物还剩了很多车;而长期在塞外作战的士兵们缺少粮食,很多士兵是饿着肚子回来的,但霍去病却依然不肯将这些吃不了的食物分给士兵,足见其并不怎么爱惜士兵。 而且,司马迁还记载,霍去病有时也会谄媚汉武帝,并非刚正不阿之人。而且他还指出:霍去病和卫青之所以会被汉武帝重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皇后的亲戚;也就是说,他们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同时也说明汉武帝有点任人唯亲。司马迁的这些“微词”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俗话说“瑕不掩瑜”,这些小的污点掩盖不了霍去病的伟大功绩和耀眼光芒! |
- 上一篇
九子夺嫡时,十四阿哥若是不交出兵权,有没有胜算?
是清朝时期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著名历史事件”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当时的十四阿哥不交出兵权。而是率军直接回京,康熙授为抚远大将军。称大将军王带10万大军,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皇帝的地位并没有坐稳,下诏十四阿哥胤禵交割帅印只允许带10名侍卫回京,一条是遵旨解除兵权孤身回京,兵临城下和八爷里应外合,带着10万大军回来,雍正的江山也坐不稳,十四阿哥并没有这样做,一切粮草军饷都需要内地支撑。
- 下一篇
古代靠虎符调兵遣将,为何没人仿制呢?
说起虎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此每次军队的调动都需要用到这个东西。所持虎符的人必须与将帅的那枚完全契合,这也是皇帝为了防止别有用心之人私自调用军队,所以才出现了虎符这种特殊的物件。古代既然靠虎符调兵遣将,难道就没有人仿制吗?如果想要调用军队,信陵君为了使魏国出动军队救助赵国,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虎符有多么重要,但是历史也只有去偷虎符这一说,却从来没有伪造虎符的事情发生,因为虎符实在太难伪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