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布听陈宫的话,用好张辽高顺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局?
其实说到三国时期的吕布啊,很多人都觉得吕布死得冤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其实以吕布的资源其实完全不仅仅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结局,白门楼被砍一定不是吕布的最后的结局,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大家也知道,那就是吕布不喜欢完全听陈宫的,而且对于张辽和高顺的使用也显得小了很多,如果反过来,吕布完全听从陈宫的建议,而且运用张辽高顺得当,那么吕布会不会走得更远,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吕布如果用好陈宫、张辽、高顺等人,结果当然会比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情况要好,但这个好是有限的,吕布依然难以战胜曹操,最后依然会被消灭,所不同的是37岁左右就死了吕布有可能过完40岁的生日再死。 为什么说得这么苛刻呢?这主要是吕布的短板后面这3个人其实也无法弥补,到头来吕布还是那个吕布,历史还是那段历史。 1.陈宫的智谋不必高估,他是一流的谋士,却不是最顶尖的谋士和战略型谋士,与荀彧、诸葛亮、鲁肃差距较大。 历史上的陈宫是个兖州本土派的能人,深得曹操的器重,曹操待其如“赤子”,这说明他的名气不是靠吹,而是实打实的。 不说别的,就是策动张邈、吕布在曹操背后来一刀这一招就够狠,差点儿让曹操翻船。在徐州保卫战中,陈宫也屡出妙招,只可惜吕布不能用,所以最后时刻曹操问他为什么失败,陈宫指着边上的吕布说:“都是这个人不听我的。” 但是,陈宫的眼界并不高,发动兖州之叛,目的只是驱逐曹操这个强人,保卫家乡人的利益。把曹操驱逐之后呢?陈宫大概没有想过。不成功怎么办?陈宫更没有想过。结果,一场兖州争夺战让家乡百姓遭受一年多额外的战乱之苦。 到徐州之后,陈宫又在袁术策动下反叛吕布,这个史书上有记载,从陈宫的角度看这一点也许能理解,他是想为那些跟自己一块从兖州出来的子弟们找条出路,但这一招显然是鲁莽的,不是智者所为。 从史书的记载看不出陈宫有更加高超的谋略,尤其在战略规划方面,以他的能力,能否像诸葛亮那样带着本集团走向光明的未来,实在不好说。 2.张辽是个需要明主“激活”的角色,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吕布和张辽在角色上有重合,张辽的能力难以释放。 张辽后来焕发神彩,白狼山之战、逍遥津之战都打成了经典,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得有曹操来驾驭。 白狼山之战,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已经孤军深入的曹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曹操当场把指挥旗交给张辽,张辽意气风发,率领曹军杀向敌阵,结果斩乌桓传奇首领蹋顿于阵前。 逍遥津之战,曹操虽然没有在现场,但一个锦囊让众将服服贴贴,尤其张辽,立即领悟到曹操的深意,结果主动请缨出击,来个了“七千破十万”。 张辽曾在丁原、董卓手下多年,为何没有焕发这样的神采呢?因为他没有遇到真正的主人,说到底,张辽不是元帅级的人物,他是超一流的猛将,需要一流的元帅来指引。 问题是,吕布也不是一流的元帅,甚至元帅也算不上,顶多算是更猛的猛将,吕布再信任、器重张辽,也激活不了张辽身上的潜量。 3.高顺品行没得说,但是有“愚忠”的一面,只会服从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吕布如果真的放手让高顺去发展,也许高顺就什么都不会了。 高顺像赵云、徐荣一样,都堪称是“完美军人”:不仅很能打,作战勇猛,而且品德高尚,深得基层士兵的爱戴。 然而,对于开创非凡事业来讲,仅有这些优点是不够的,高顺之所以比赵云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因为赵云不仅品德高尚,而且耿直,看到问题就说,领导不高兴也要说。 高顺很会训练士兵,训练出来的陷阵营是三国几大王牌主力之一,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事,即便吕布充分放手,让高顺自由发挥,高顺也成不了像陆逊那样的名将,在夷陵之战中也有人不服陆逊,陆逊手按宝剑眼一瞪,噪音就停了。 4.总的来说,陈宫、张辽、高顺都很出色,但在各自领域里还算不上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这样说可能有些热爱他们的人不同意,但这是实话,其中张辽和高顺的角色还难以与吕布形成互补,吕布带着他们打仗,遇到实力弱的对手当然没问题,但遇到真正的王者,也就只得是被淘汰的份了。 |
- 上一篇
为什么萧何要帮刘邦杀掉韩信?
最后却要帮刘邦杀了韩信呢?不过在杀韩信这件事上有一个人被历史忽略了,他就是韩信的哥们和同事萧何。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助刘邦诱杀韩信呢?萧何唯刘邦、吕雉马首是瞻。刘汉天下有一半以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个明摆的功劳萧何应该明了。但在刘邦暗示、吕后操刀的情况下,韩信功高盖主。当时天下的大将谁不对韩信唯命是从。刘邦虽然不杀韩信,出身于杀狗之家的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
- 下一篇
唐懿宗有哪些儿子?唐懿宗儿子后宫介绍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史上的唐懿宗皇帝,唐懿宗皇帝是当时唐朝晚期的一位皇帝,原本唐懿宗的父亲唐宣宗还是创造了一点小繁荣的,后人也是称唐懿宗是一位无能的昏君,唐懿宗也是唐朝最后一位以长子立为的皇帝,唐懿宗儿子后宫介绍吧!唐懿宗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唐懿宗子女简介皇后惠安王皇后,德妃王氏,韩国夫人王氏追赠德妃,王德妃生昌宁公主三人。咸通三年封魏王。乾符六年薨。咸通三年封蜀王。咸通六年封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