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什么不帮扶苏,反而要帮助胡亥继位呢?
说到秦国的扶苏和胡亥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是聪明精明能干,一个人是纨绔子弟,其实这已经能说明了,那就是那一位更加的有实力去当秦二世了,但是最后大家也知道继位的并不是扶苏,而是胡亥这个人,其实当时帮助胡亥继位的人是李斯了,但是李斯这么聪明的人一定是知道胡亥和扶苏的区别的,但是最后反而帮助胡亥继位这让人很不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主要原因李斯和扶苏在政策上有冲突。 扶苏被秦始皇贬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说其他,就是因为扶苏上书表示不同意秦始皇过度遏制儒学和儒生的政策。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而在另一方面,追根溯源,秦始皇对儒家的政策来自于谁?《史记》明确记载,来自于李斯。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儒生周青臣等建议秦始皇要恢复分封制。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建议,秦始皇当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把这个建议交给了臣下讨论。是李斯,以此为引,大谈特谈分封制的害处,并且进而建议秦始皇对非官方思想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很明显,李斯针对的主要就是儒家。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焚书坑儒事件。 可以说,在对待儒家的问题上,扶苏和李斯有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史书没有告诉我们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但想必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话说重头,秦始皇放扶苏去边疆这一招其实也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当时的秦对国内的仗已经打完了,只有在边境还有建功立业的可能。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扶苏在边境肯定能有功劳攒下来,荣归咸阳。可以说,秦始皇心目中默认的接班人还是扶苏。 如果扶苏回来接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给自己正名。我不是因为为儒生说话而被贬的吗?好我现在就要恢复儒生的地位。这是扶苏肯定会干的。而作为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扶苏从权力中心放逐。 不同于蒙恬,李斯在秦国就是一个外国人,无亲无故,还干了那么多绝情事,他若退出权力中心,他的命运肯定是悲惨的。所以,他才决定放手一搏,合伙赵高干掉扶苏,扶持胡亥上位。 一切都是因为个人利益。但李斯估计没有想到,他的结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
- 上一篇
蜀国是被谁消灭的?
蜀国被灭亡后其实还发生了一些变数,因为钟会想要叛变,就决定联合姜维占领蜀地所以就把灭蜀功臣邓艾给除掉了。虽然最后钟会和姜维的计划都失败了,而当时司马昭已经下定决定铲除蜀国。是灭顶之灾——虽然姜维在剑阁阻住了钟会的大军,并击败了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魏军不能打到成都的说法,曹魏本身的损失也不小——因为司马昭派遣的3员伐蜀大将,切切实实立下灭蜀之功的邓艾,遭到了钟会等人的诬告,邓艾则在归程中,
- 下一篇
为什么韩信背水一战能成功,马谡却失败了?
同样想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马谡的军队从人数上来说应该也处于劣势,即便魏军选择围而不打也足可以置马谡于死地,同时魏国的陇右地区正在被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围攻,魏国援军必须选择击败马谡才能开入陇右地区展开救援,韩信敢选择背水一战,而是他最精锐的2000骑兵利用赵军倾巢而出之际直接攻破赵军大营,后方大营的陷落也会迫使赵军提前回撤,早在战前韩信就精明的掌控了双方的有利与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