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明明打不过曹魏,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可以说是三国时期,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悲壮的一件事情了,六年的时间一共进行了六次北伐战争,纵然过程中输输赢赢,但是却把自己的命葬送在了北伐途中,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事实上,蜀汉的兵力远远不及曹魏,以少胜多即便不是没有可能,但又怎么可能每次都胜利,诸葛亮明明知道蜀汉远远弱于曹魏,为何还是要坚持北伐? 复盘三国局势,毫无疑问,曹魏实力最强,东吴实力次之,蜀汉实力最弱。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中,一般都是实力强者攻击实力弱者,像诸葛亮这样,孜孜不倦地以弱攻强,犹如“以卵击石”,实属罕见。在蜀汉实力远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何要不断地坚持北伐? 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3年春天,刘备病逝。病逝前,刘备召集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怎么能干“取而代之”这种事情?他哭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在那以后,诸葛亮就是着手准备北伐的前期事宜,包括稳定后方、训练军队等。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果断发起了北伐。这就是《前出师表》中所言,“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仅是刘备的遗志,也是蜀汉政权的战略性目标。自刘禅、诸葛亮以下,都是围绕这个战略性目标而运转。不夸张地说,如果蜀汉政权不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战略性目标,不持续进行北伐,政权的合法性都有问题,遑论其他? 二、益州发展空间有限 蜀汉政权位于益州。益州是汉武帝十三州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川西、重庆、云南、贵州一带。应该说,刘备父子、诸葛亮等人在益州苦心经营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益州作为蜀汉政权的根基,相对比较稳固。然而,也就这样了。益州下一步发展空间有限,难有较大作为。 从地理位置上看,益州的地处西南,比较偏僻,适合偏安,不适合“恢弘之志”。从人口数量上看,益州总人口只有90多万,不到100万。没有足够的人口,就无法支撑更大的政权。从统治面积来看,益州地盘约百万公里,没有战略纵深,难以与曹魏、东吴相提并论。 诸葛亮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当然很清楚益州的发展格局,因此发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警告,率军发起北伐。 三、以攻为守,防止曹魏坐大 三国局势的形成,与蜀汉、东吴的自身努力相关,也离不开中原的长期战乱。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烽火连天”,战乱不已。战争耗空了中原的实力,使得曹魏政权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维系后方安稳上面,没有更多心思来进攻蜀汉和东吴。 然而,一旦曹魏政权稳定了北方,逐步恢复了经济,那么,就算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也不是曹魏政权的敌手。从历史的经验也可以看出,从北至南的统一是大趋势,曹魏统一蜀汉和东吴,是迟早的事情。 如何抗衡这种大趋势呢?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曹魏政权没有稳定北方之前,就不断向他们进攻,以攻为守,争取在中原地区引起新的战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为蜀汉政权争取更长的割据时间。 |
- 上一篇
唐朝唐睿宗李旦最后为什么成为了乞丐?原因是什么?
武则天还没有登上皇位之前也会百般的阻止其他人的干涉,当时武则天让李旦登基纯粹是为了稳定人心。因为李旦登基武则天也是没有给李旦任何的权利,那就是唐朝唐睿宗李旦最后为什么成为了乞丐?即李旦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取代了自己的长兄李显登基做了皇帝。因为李旦的母亲武则天想要自己做皇帝,因此选择了年幼好控制的李旦做了皇帝。在李旦做了六年皇帝的时候,李旦又有一次机会登上皇帝的大位,
- 下一篇
为什么古代每过几百年总要改朝换代?
说到改朝换代这件事情很多网友应该知道的,就算是因为外部原因造成的(宋明),用人唯亲统治者用人唯亲、用人唯弱。民间仕途通道严重堵塞,而且因为新生执权者的私欲,又导致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弱肉强食每次改朝换代,以前建立的秩序很难在战争机器面前维持,军队会以种种借口打破以前的财物体系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作,以前某行业形成的合理风气和基础可能一夜无存。社会秩序混乱由于人口生产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