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主动选择禅位?
乾隆在位60年,晚年主动禅位让嘉庆接自己的班。其实在古代,皇帝主动禅位的例子还真不多,乾隆也是一位好皇帝,为什么在晚年就要选择主动退位呢?其实乾隆是一位有远见的皇帝,自己早点退位能减少很多麻烦,而且当时清朝天下太平自己也没必要一直霸占这个位置。总体来说乾隆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自己的使命完成后也能好好养老了。 在众多古代帝王里,有大作为的皇帝不多,乾隆算是有作为的一位。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内政“宽严相济”,国力鼎盛;外交““十全武功”,开疆拓土;文治“治集大成”,达封建文化顶峰 。乾隆皇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成就显著。 就是这样一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爷,在他执政满六十年后,正式宣布禅位于嘉庆,不做皇帝而改做太上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禅让皇位,体现了乾隆对孝道的服膺和宣扬。 乾隆元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乾隆焚香默祷:“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意思是许诺他在位期限,不会超过祖父康熙皇帝,这是他对皇祖敬重。康熙以在位六十一年而有“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身份,热爱康熙的乾隆,自然不会去超越祖父所保持的纪录。 第二,禅让皇位,可避免重蹈康熙晚年皇子夺嫡的覆辙,防止祸起萧墙的悲剧再演。 康熙朝出现的“九龙夺嫡”最是悲惨,血脉兄弟互相残杀。这一幕幕、一桩桩都看在乾隆的眼中,他要力避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要亲眼看到自己选择的皇太子顺利登基。 第三,禅让有利于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和国家的安宁稳定。 正因为乾隆的提前禅让和周全安排,所以当嘉庆四年正月他驾崩之时,“皇城之内,晏如平日,少无惊动之意”,才保证了自己的丧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禅让皇位,是为了回击朝堂民间对他不肯立储的质疑。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巡盛京,返回途中,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居然质问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潜台词就是说“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万代?”这下好了,我主动禅位,你们还有何话可说? 那么乾隆爷就真的把皇权交给了嘉庆,做逍遥快活的太上皇了吗?非也,实际上他是交玺不交权,给位不给政。 他在禅位时曾宣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也就是说,乾隆爷把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作了明确的安排。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遇重要军国大事及官员任免,仍由太上皇亲自处理,而且新任府道及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面前谢恩。他自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还要每天要对皇帝进行“训谕”。 这些都说明禅位后的乾隆,权利欲望并没有因退居太上皇而消失,仍然紧紧抓住军国大事和行政大权不放。 不过,客观公正来看,乾隆的决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值得称颂的。 他统治国家整整六十年,难免会对昔日帝王生涯充满眷恋,难以割舍。 乾隆禅位后以80多岁的高龄依旧认真工作,关注国家大事,是效法自己的父皇雍正皇帝,而雍正帝可是帝王中的勤政楷模。 乾隆皇帝一诺千金,禅位太子,既彰显了他对国家的安危存亡高度关注,又展现了他晚年的英明与睿智。不论是对于提高嘉庆帝的政治成熟度,还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宁,无疑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
- 上一篇
死在义父手里的十三太保李存孝,为什么结局这么惨?
十三太保说的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十三个儿子,这十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进、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审、李存贤、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李克用是在代北掠地遇到他的,先是命令李存孝率领七千骑兵协助李罕,李存孝在李克用的指挥下,跟随李克用攻打孟方立,李存孝又在李克用的指挥下攻打了邢州,李存孝有率领骑兵伏击孙揆,但是李克用没有继续重用任命李存孝,
- 下一篇
李世民和李建成相比李渊更喜欢谁?为什么李渊不喜欢战功显赫的李世民?
当时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大臣,后面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成立了唐朝,当时的李渊的大儿子是李建成,二儿子是李世民,当时的李渊不喜欢二儿子李世民反而比较喜欢大儿子李建成。是他带领着部队打下了唐朝的天下,不过但是他的父亲李渊,反而更喜欢他的大哥李建成,李世民成功登基,其实李建成并不是草包,当时李建成、李元吉等兄弟都在河东,只有李世民在父亲身边,李渊就以讨伐反贼的名义招募了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