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要试探诸葛亮么?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16

刘备白帝城托孤一直被认为是蜀国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刘关张就只剩下刘备,眼看刘备也快不行了那蜀国到底谁还能委以重任呢?刘备最后还是选择了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也是早期团队的一员。但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遗言到底真情实意,还是为了试探诸葛亮呢?当时刘备已经明白蜀国今后的路会异常艰难,如果全权交个自己的儿子刘禅可能会导致亡国,所以选择诸葛亮也并不是试探而是真没办法了。

三国的历史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三足鼎立中的斗智斗勇让人着迷至今,而三位霸主:曹操、孙权、刘备,他们的能力和谋略以及驭人之术又有很大不同,可能很多人都读不懂,至于他们的真是意图,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今天咱们就说其中一个争议比较大的事情——白帝城托孤。

当年刘备夷陵打败而回,在白帝城病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召来了众位文武官员,做最后的嘱咐。刘备在弥留之际,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他的内心有战败的悔恨,有关羽大仇未能得报的委屈,有对霸业未成的遗憾,更多的是对刘禅继位后的不放心,他深深的知道,他的这个儿子,成不了大器。

刘备交代完众位官员后,独自留下了诸葛亮,他们君臣二人就这样呆在一个屋子里,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在草庐之中,一起畅谈天下大事的情节,时间不惰,此时两位已经是发鬓斑白了。刘备与诸葛亮聊了聊过去,谈了谈人生,最后才聊到了未来,刘备知道诸葛亮素来欣赏马谡,但是刘备更了解马谡,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不可以重用。又与诸葛亮谈到了刘禅,刘备毫无掩饰的表达了这个儿子不成大器的情况,甚至和诸葛亮推心置腹的说:“如其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

说到这里,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来了,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口风,还说已经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诸葛亮表现出来异样,就会杀了他。我觉得不然,诸葛亮的能力天下人皆知,却有一人更为真实的了解他的能力,这样一位自比管仲、乐毅的天地奇才,刘备会傻到以言语试探?如果诸葛亮有谋反之心会喜形于色?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情况。

诸葛亮听罢此番言语,知道主公对自己推心置腹,他的心情可见《出师表》,洋洋洒洒的文字,每一个字符都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难道说诸葛亮后来鞠躬尽瘁,是因为刘备一直备着刀斧手在暗中相逼吗?刘备、诸葛亮的情谊,是那种鱼与水的关系,他们谁也离不开谁,这也正是水镜先生说的,“孔明虽得明主,不得其时也,可惜。”那么何为得明主呢?就是得到一位完全信任他,重用他,与他一起奋斗的主公,而刘备做到了,刘备说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一半是真心,因为他是为了蜀汉大业着想,他知道刘禅必然守不住这江山。一半是无奈,他身为帝王,怎么会愿意将江山拱手让人呢,刘禅守不住,不让诸葛亮怎么办?

诸葛亮连年征战,一心报答先帝之恩,但是刘禅和益州集团不这么想,这巴蜀江山对刘备和诸葛亮来说是他们的全部,对刘禅和益州集团来说无所谓,反正在益州做官,享受荣华富贵,至于这富贵是姓曹的给的,还是姓刘的给的,那不重要。

每当想到诸葛亮一人憔悴,举国大臣后方宴乐,还辱骂诸葛亮劳民伤财,就深感悲伤,脑海中响起那一句千古的绝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