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历史事件是假的么?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神话诸葛亮的第一步,不过在正史当中刘备根本就没有三顾茅庐过,毕竟当时刘备已经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而诸葛亮只是有点小名气,没什么实战经验。当时的普通百姓想要当官,实现自己的报复只有你主动去找别人,很少会有人来找你,所以真相是当时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 说起三国演义之中的蜀汉阵营,就不得不提丞相诸葛亮。当年刘备寄居汉室宗亲刘表的荆州处,得知隆中隐居着一个“得之可安天下”的当世奇才,于是不惜三顾茅庐,最终求得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此后刘备仿佛开了挂一般,先占荆南四郡,再得益州,最终拿下汉中,与曹操,孙权一起三分天下。 而在这当中,当年在隆中求得诸葛亮一事最为关键。那诸葛亮隐居并在此耕种的隆中究竟在哪里呢?由于事发当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加上关于这方面描述与记载的史料十分有限,对诸葛亮的生平很难给出一个完全合理的推断,因此隆中一地的地理位置到底在哪,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说起来,关于诸葛亮当年隐居之地隆中最早的记载,要数东晋时期《汉晋春秋》之中的记载,书中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的邓县,此地位于襄阳城西大约二十里,称之为隆中。要知道《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距诸葛亮去世百余年,并不算远,加上习凿齿本人就是襄阳人,对于当地的环境,地理位置,名称等定然十分熟悉,再加上习凿齿写《汉晋春秋》这本书的背后并没有太多深不可测的意图与利益趋势,因此习凿齿在书中的记录应该是靠谱的。正因如此,后来裴松之注解陈寿的《三国志》时,对习凿齿的说法给予了肯定,因此在书中引用了《汉晋春秋》的描述。 后来裴松之引《魏略》注解《三国志》时,曾写过,当年刘备在樊城屯兵,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诸葛亮深知此时的荆州必定要承受曹操的进攻,而荆州牧刘表性子缓慢,对军事一时并不通晓,不会因此做出防范,于是诸葛亮朝北前行,找到刘备。当时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再加上诸葛亮年少,因此并没有特别重视他。 要知道《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就年代而言,比之《汉晋春秋》更接近当时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之时。在这里的记录就更有意思了,当年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反而是诸葛亮向北方前行,前来见的刘备。而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我们暂且不提,仅从当时诸葛亮找刘备的行走路线来进行分析。当时的樊城在襄阳的北方,与襄阳有一水之隔,而诸葛亮从南方而来,因此诸葛亮住的隆中,定然是在樊城的南方。而且《汉晋春秋》之中,诸葛亮在南阳(也就是宛城)居住并且耕种,而宛城实际上在樊城的北方,那当时诸葛亮应该是向南去找刘备才对。 荆州最早设有九郡,后来逐步并为七均,东汉末年,又演变为八郡,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与章陵郡。当时素有州郡治所代指州郡的说法,如江陵乃南郡郡治,因此在一些史料之中,常常一江陵替换南郡,同理,南阳与宛城也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当初刘表控制的仅仅只是南阳南部的一片区域,而当年诸葛亮跟着诸葛玄投靠刘表,因此只能在刘表的势力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可能到宛城隐居。况且诸葛亮后来娶的妻子黄氏乃襄阳的名门望族,黄氏的舅舅就是荆州的蔡瑁,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就更不可能住在荆州刘表势力范围之外的宛城了。 诸葛亮隐居耕种于南阳,主要是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然而南阳显然不能与宛城一概而论。而从上面的分析之中,最终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在《汉晋春秋》中记载的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邓县,就是后世称的隆中。 |
- 上一篇
唐朝鼎盛期为什么没有消灭吐蕃?吐蕃为何能与盛唐对抗?
却一直没能消灭吐蕃政权,全盛时期的唐帝国无论经济、军力和人口数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也一直未能颠覆吐蕃政权。吐蕃各部统一几乎与唐朝立国同步,双方最早一次冲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一怒之下率20万大军进逼松州(今四川松潘)。而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国力精进的20年。高宗时继续延续突厥和高丽的战事,羽翼丰满的吐蕃趁机攻灭吐谷浑——后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不过真正下大力应对吐蕃则是在唐玄宗时期,
- 下一篇
珍妃是怎么被丢进井里面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珍妃?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传言,在皇宫里面只要有人犯了罪要被处死刑就会把人丢进井里面,所以在当时的皇宫里,也有一个传言就是全宫里面上上下下的人们都不喝井水,因为井水实在是太恐怖了。当时的井口非常小,珍妃是怎么丢进井里面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珍妃呢?珍妃井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珍妃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