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
说到尧舜禹这个时代的事情由于记录等原因所以当时的情况也还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有的人说了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其实这个问题也争论了很久很久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尧舜禹禅让历史的真相吧,感兴趣的可一定别错过了! 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事迹基本是见于儒家学说。儒家将尧舜禹的三王时代描绘成中国史籍上最具光辉的时代,三王以“禅让”这一“天下付有德者居之”的传承方式进行权力交接为后人所称道。 实则这些记载靠不住。 深谙历史的**主席晚年批注二十四史时,曾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条中写下了六个字:尧幽囚,舜野死。这说明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对尧舜禹禅让的事迹是不认同的。 而且“尧幽囚,舜野死”这个说法也非**首创,最具代表性的是《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另外《韩非子-说难》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禅让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谎言)。 《庄子-杂篇-盗跖》中就直接指出“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 《吕氏春秋-举难》篇开首就说“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置意”。 这些说法以《竹书纪年》为最早最具代表性。 《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在当时盗墓者在汲郡盗墓作业时从魏国古墓中发现的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所以又称《汲冢古书》,从上古载至“今王二十年”。从其内容确定”今王“乃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被盗墓冢应该是魏襄王墓。 《竹书》原简应该是战国时魏国的官修正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魏襄王20年(前299)之间的历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其时尚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修史者不至于落入儒家的条框中,能够比较公正地记录下史实,所以它的记载可信度就要比后来儒家典籍中的禅让说要可信得多。而且其记载能与甲骨文、金文、《史记》、《春秋》等多方面的资料相印证。它颠覆了很多传统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尧舜的禅让说,因此遭到后世儒家的极力禁毁。 根据《竹书纪年》我们得知,丹朱是尧的儿子,尧把帝位传给丹朱,但是舜后来夺取了丹朱的位子,并杀死了丹朱。 《山海经海内西经》也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丹朱的称呼也是“帝”。间接说明丹朱曾称帝。晋代郭璞对本段注解道:“《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这也是竹书和山海经相互印证的一个证据。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史记正义》,《括地志》里有这样一段话:“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远别离》就直接记述了“尧幽囚、舜野死”。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诗作注的时候补充了另一条资料:“《广弘明集》曾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说明到了清代,还有囚尧城这个地名。 而舜的晚景也并不妙,传说他是死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但所谓南巡估计和后来被放逐皇帝的”北狩“差不多,基本是被放逐。 后来很多人也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晚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当时人想当然得臆测古人的说法,基本属荀子、韩非之流臆造。但这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主席还有诗云:“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
- 上一篇
正史中周瑜死后小乔去哪了
说到小乔和大乔这两位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只有用美丽两个字来形容了,说孙权趁孙策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设计得到了大乔,后来一次孙权看到了小乔,后来周瑜年纪轻轻的去世了,吴大帝孙权则坐拥两大美人大乔和小乔,大乔小乔真的很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时的说辞,以曹操的尿性其实他是很喜欢人妻或者寡妇的,当年为了得到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三国志上说大乔小乔“大乔小乔应该很早就守寡了。2周瑜死时只有36岁。
- 下一篇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为何要逃往香港避难?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是中国古代的一场轰轰烈类的自救运动,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者是洪秀全,洪秀全可以说是当时非常爱国的一位人士,天平天国运动是底层人民反抗压迫的自救运动,当时在广西金田村从人们发起起义,对清政府的压迫来进行反击,洪秀全也跑到香港避难。洪秀全为什么跑去香港呢?都是其他农民起义所不能够比拟的。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先后坚持了十四年之久,其势力曾一度扩展到了清王朝的十七个省份,险些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