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如果进行了遗体捐献,那些使用后的遗体,它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08

导语:人类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一些在医学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无名之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医疗体系就在逐步完善,该国家的医学也在飞速发展,其实日本的医学发展有中国人的功劳,只是这一部分功劳,中国人并不是主动的去选择的,而是被动的承受。

现在年轻人已经逐渐的看开了生死,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没有人可以避免,大家可以笑着谈论死后事宜,甚至于一些年轻人已经主动的签上了捐献解剖遗体的协议书。这些无名的英雄,即使在死后依旧默默无闻的耕耘于这个世界,并且持续的发光和发热。

生命的长度是可以被延长的,生命的宽度也可以变得很厚重,我们可以基于个人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绚丽多彩。一些捐赠解剖的遗体在使用完毕之后,它们的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如果你也有捐赠遗体的想法的话,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www.ws46.Com)

人的死亡只是一种仪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比如大家可以选择捐赠器官或者是捐赠遗体。但是,中国人受到了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捐赠器官和捐赠遗体的普及度并不高。

绝大部分的人认为人死之后应该入土为安,应该保持一个完整的尸体,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得到灵魂的永生,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人们宁愿火化,宁愿长埋于地下,也不愿意把身体捐出去,给更多的有需要的人,更不愿意为医学研究做贡献。

其实人这一生是很短暂的,我们的身体也只是一副躯壳,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催动这副躯壳,在我们死了之后,这副躯壳就开始沉睡。如果我们让这副躯壳不断的沉睡下去的话,它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世界上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力以及生命价值得到释放,我们可以选择捐赠器官或者是捐赠遗体。

捐赠器官和捐赠遗体并不代表着我们的身体不完整,而是我们在尽最大可能的发挥生命的价值增长了生命的长度,拓宽了生命的宽度。可能是对于死亡的巨大恐惧之情,让我们生成了强大的敬畏心,以至于对一切与死亡有关系的职业或者是人都讳莫如深,都退避三舍。

我们走进学校里会接受到很多的知识教育,老师会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授我们知识,教授我们生存的技能,让我们学会感恩,热爱劳动,勇于分享,但是学校没有教会我们如何从容的面对死亡。

我们既然能够乐观的接受生带来的喜悦,自然能够从容的接受死带来的悲伤。其实,人自出生之后起就没有了对生的喜悦,只剩下了对死的恐惧,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不如以从容的态度去面对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其实,我们国家关于遗体捐赠以及遗体解剖的处理流程是非常完善的,也非常的正规。目前为止,针对那些捐赠解剖的遗体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是在解剖之后直接将遗体送到别的科室,看看是否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第二种是将捐赠遗体直接制成标本,这些标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它们被称之为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非常受尊重的。医学院的学生每一次上大体观摩课的时候,都需要默哀致敬。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将遗体火化之后,并且将骨灰交友捐赠者家人手中。

在遗体解剖的过程中,每一位工作者都会对遗体的主人抱以最诚挚的尊敬,而且他们不会擅动遗体上的任何一个器官。当对遗体上的一些组织研究结束之后,也不会将这些组织随意丢弃。对研究者来讲这些研究的组织就像是遗体本人一样,它们是具有生命的,它们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在社会制度逐渐完善之后,人们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便能够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相信在未来遗体捐赠者出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这些大体老师的出现也会为医学界的发展带来丰厚的硕果。

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因为这世界没有人在意他,也没有人记住他;但有的人即使已经去世了,可他就像是活着一样,一直在影响着周围的人。希望大家在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生命长度之时,也需要拓宽自己的生命宽度用更多的爱心去影响周围的人。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