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宋朝初期,宋辽之战战况如何?安肃军地区的内部治理与发展怎样?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09

宋初,北宋面对辽军入侵,于每年六、七月份商议防秋事宜,而后展开军事部署以御敌。安肃军除了小范围作战,也积极配合周边州军布阵作战。其中,军队后勤供给由缘边各州军承担。

咸平五年(1002),真宗诏戎臣商讨防秋事宜。时任知静戎军的王能与高阳关行营都监高素商酌,若辽朝举重兵南下,则需调集军队会合于保州北与曹河之间,并安营扎寨以此来做好防御。

“若敌首不至,则止令三路兵犄角邀击。皆图其地形以献。”一是对沿边各路进行具体的防御部署,并强调对使用阵图,二是提前在保州、安肃、威虏军等地做好粮食储备。“于是御苑东门对辅臣,内出二编,令详阅之,曰:“卿等前议布阵,亦指曹、徐河之间。今诸将之谋,尽在此矣。”

咸平六年(1003),契丹集兵南下,真宗说明防御之策。上曰:“静戎、顺安军先开营田河道,即合兵击杀。李沆等咸曰:“设险兴功,守边之利。沿边守臣,苟渐为之制,以增边备。”于是,诏令阎文庆与知静戎军王能、知顺安军马济共同督办此事,同时调遣莫州路部署石普屯驻顺安西部地区,与保州杨延朗、威虏军魏能、北平田敏成犄角之势,以控扼辽敌。真宗景德元年(1004)正月,得知契丹宰相、奚族大臣等人扬言要带领数万铁骑攻宋,并要重修平塞军及夺回旧城容城。九月,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先后进攻威虏、顺安军受挫,于是绕道攻保州、定州。

在这几次战时表现中,营田河道、开方田不利于辽骑通过,并有助于宋军补给军需,因而辽军南下时,多用此法,且防御效果显著。后于安肃、广信军和保州等地广开方田,成犄角之势,致使辽军战事受挫。因此,澶渊之盟后北宋防务更侧重安肃、广信军、保州一带的防御建设。

总而言之,安肃军地区因军事需求而建军制,虽有禁军、厢兵以及乡兵的军事力量,但作为宋辽战争的前沿阵地,仍需要加强军事防御。北宋利用安肃军地区周边多河渠的优势,开通塘泺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开方田、植桑榆、置口铺等,这些措施环环相扣,对辽军南下起到了牵制作用。

军政合一的地方官员

北宋时,安肃军地区属同下州一级行政建制,因战略位置突出,其官员设置及择选相对特殊,是以知军治县,军政合一,且多以武臣任知安肃军事。安肃军具体官员设置由知军、通判、幕职官等构成。其中通判的设置,一般只设于边要之地,太祖初置有“监郡”之意,为军副贰,以协助知军处理地方事务。安肃军判官为幕职官,是协助地方长官管理郡政的重要属官。

择武臣任知军

北宋时期安肃军行政长官有知静戎军、知安肃军的称谓,掌本军户口、钱谷、刑狱、赋税及寇贼等公事。《宋史·职官志》载:“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北宋建国后,吸取五代藩镇格局武将擅权的教训,在制度上贯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削夺武将兵权后,更是以文臣任地方知州军。然而,因缘边州军位置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承担执掌本地的内部事宜,更多的是承担对辽作战及维持边境安定的职守。因此,为了更好地防御辽敌,保障边境安全,缘边知军多以武臣担任,且武臣任知军一直存在,以父荫任参军的将领张叔夜在大观年间(1107-1110)充任知安肃军一职。

真宗咸平四年(1001),冬十月己亥朔,上谓吕蒙正等曰:“选众求材,诚非易事,朕常孜孜询访,冀有所得。王能,定陶人,时知静戎军;魏能时知威虏军;陈兴,卫南人,时为石、隰州部署;禹珪尝历洛、瀛、霸三州兼钤辖,铎之子也。”真宗自军校越级提拔将才,并委以重任,其中王能、魏能颇为尽心,

陈兴、张禹佳也负有盛名,可见其对边境官员择选的重视。《宋史·徐兴传》载:“徐兴,青州人,以拳勇得隶兵籍。周显德中,从太祖征淮右端拱中,改知静戎军。”安肃军地区虽以武臣担任知军,但官员择选要以晋邸心腹官员为先。

仁宗时期,“仁宗令谕枢密院,今后差武臣知州军,并选择人。”以武臣任知军,故知安肃军者多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之士,“史珪少以武勇隶军籍知保州、静戎军。上缘边便宜十五事,皆从之。”史珪将才出众,长期征战于河北缘边地区。咸平初,王能知静戎军,“建议决鲍河,断长城口,北注雄州塘水。”在王能任职期间,既巩固安肃军防御建设,通塘泺、开方田,又积极参与御辽战争,政绩卓越。

另外,安肃军地区在仁宗朝出现以文臣任知军的现象。据《宋史·张亢传》可知,张亢虽出身儒士,却通晓边防战略,在琉璃堡、兔毛川之战大破敌军,令人称道。且富有军事才能和志向,是文武之才,因而被仁宗调往对辽前线的安肃军。此外,宋初兵权已收归中央,“崇文抑武”的现象在朝廷中显露端倪,以文臣任知州军已成惯例。加之澶渊之盟后,北宋局势稳定,宋辽边境相对和平,知军的能力更注重治理民事方面,相对而言,文官更适合治民理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