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导语:提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想必大部分人并不陌生,毕竟这是我们在学习阶段必读的名著之一,很多人甚至还不止看了一遍。三国当中的一些著名人物我们也相当熟悉,比如以仁德著称的刘备,性格多疑的曹操等。 三国的三个霸主只有刘备的出身是比较低的,虽然有着刘皇叔的称号,但自己的经济情况却相当糟糕,甚至到了要贩履织席来维持生活的程度。虽然出身不太好,不过刘备却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聚拢了一大批人,做到了和曹操孙权等人相抗衡的程度。 只是刘备看似对手底下的人比较信任,但在临终前却又向诸葛亮表示,子龙不能重用。对于他这样的做法,很多人难以理解。要知道赵云的能力在三国众多武将当中是非常强悍的,刘备对于这员大将也非常喜爱。另外赵云本身的品行在三国当中也是十分出彩的,一旦认定了自己追随的人就不会轻易更改。 最初的时候赵云在公孙瓒的手底下做事,刘备即使对赵云十分欣赏但也无可奈何。后来经过一系列战事之后公孙瓒的军队被袁绍消灭,赵云也失去了原本的处所。于是刘备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将赵云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因为对赵云一直比较信赖,赵云对于这样的人也不反感,最终成为其手下非常重要的一员。 当时刘备面临着曹操大军的讨伐,后来为了掩护百姓们撤退,刘备的军队被打散了,赵云和自己的妻儿都不见了。其他人都认为赵云是带着刘备的妻子和儿子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对此也感到十分悲痛,但他心底里认为赵云不是这样的人。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赵云在这样的局势下选择了投降的时候,事实上赵云却是孤身一人来到了曹操的大军当中,原来是因为刘备的妻子和孩子都被曹操俘虏了,如果自己没有带回她们,赵云宁可自己战死在沙场上。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大战之后,赵云终于从大军当中将刘备的妻子和孩子救出,当然这也是因为曹操对于赵云的才能也相当看重,不愿意用弓箭杀死这员猛将,结果没想到赵云拼着最后的力气从大军当中杀出。 可以说赵云这样的人才对于任何一位君王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能力卓越没有什么野心,对于自己的主子忠诚,胆气过人等,可以说在三国里能能和赵云相比的人还真没有多少。 对于这样一位优秀能干的将领,为何刘备要说出不可重用的话语呢?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要说这样的话也是对赵云的一种合理安排,并不是忌惮他的能力。赵云虽然武力超群,但个人的政治远见比较缺乏。当初在打下巴蜀之地的时候,刘备按照之前的约定将封地拿出来分给底下的将士。 对于这样的做法赵云认为是不妥当的,他坚持要将这些领地分给百姓。虽然赵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的局势比较混乱,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眼下需要做的是拉拢部队的军心。对于那些参军的将士们来说,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不就是升官发财吗?如果不是因为这些目的,他们何必要参军呢?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种地,起码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 虽然赵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当下的情况他的态度却是不太合适的。赵云为人清廉正直,但在官场上这样的举动却并不合群,特别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时期。这样的做法会让赵云得罪很多人,在以后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 赵云的才能体现在率军打仗上,只是随着赵云年龄不断增长,他最终只能从战场上退下来。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大将,能够让他安享晚年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因为这一点刘备才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赵云,也许这是他对赵云最后的保护吧。 总结:如果刘备没有那么早离世的话,赵云也许依然会受到重用,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赵云的经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有警醒作用,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不仅仅需要比较优秀的个人能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为人处世能力,这是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环境,我们更多的是顺应环境。 |
- 上一篇
“黑白无常”生前是何人?穿梭阴阳、勾魂索命,为何会成为鬼差
那么白无常回来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自己,并且认为黑无常的死就是因为自己行动缓慢造成的,两人的故事被阎王得知,说的就是地狱中的官差,据说哭丧棒可以将亡灵敲醒或者敲晕,从而让死去的人乖乖地跟着他去阴间报到。两人的形象总是给人恐怖的感觉,比如黑无常因为生前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最终黑无常专门处理一些邪恶的人,可以看做是惩戒恶人的有力武器,因此很多黑无常的形象中,其帽子上会有天下太平的字眼。
- 下一篇
中西方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意义?造成的影响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早期国外学者关于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化研究主要还是将基督教会的历史进程同神学思想结合起来,以基督教的传播与胜利视为神意的引导。当然,随着近现代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演化,大多数西方的历史学家也逐渐脱离了神定的轨迹,认同基督教的演化过程并非是命中注定或是神意的主导,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导致的结果。例如当代最新、最“及时”的由神学家和教会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基督教会史——胡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