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古希腊:城邦时期平等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是“理性”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6

城邦时期平等观念的内容与形式虽然在不断丰富变换,但其形而上学基础始终是“理性”。

这种“理性”具体而言是属人理性,正是属人理性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推动着城邦时期平等观念的发展。

工具理性是平等观念的出发点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平等观念最大的特征就是理性的平等,这种理性的平等发端于自然理性,表现为自然理性为平等观念划定了存在领域,换言之,自然理性下的平等观念是作为一种“被发现物”,在逻各斯,即理性的规定之下而得以产生。

它不依托于人类的理性判断而存在,而是对世界的逻各斯的一种符合,是一种自然理性基础上的平等。尔后智者运动引起的自然与习俗的划分,从由研究自然的本性转向研究人的本性,人的主体地位被凸显,直接引发了自然理性向属人理性的转变。在这种属人理性之中,最先出现的即是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城邦时期平等观念的出发点,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智者打破了自然哲学时期统一的自然观和理性观,将自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他们思维中体现出了一种工具理性,从自然理性向属人的工具理性的转变,为城邦时期平等观念开辟了新道路;另一方面在于智者运用工具理性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反映出理性的功用性等缺点,最终使得苏格拉底等人以价值理性作为平等观念的依据奠立了基础。

首先,是智者打破自然哲学时期统一的自然观和理性观,从自然理性向属人的工具理性转变,使得工具理性为城邦时期平等观念开辟了新道路。智者运动所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潮将自然与习俗进行了划分,认为人应该关注自身的存在而不是自然的存在,凸显了人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论证人自身的重要性,智者们以工具理性为途径,肯定了人自身理性的重要性,这人自身的理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在智者高尔吉亚看来,“听命于按情欲行事或受语言诱惑是合乎自然的”。

此外,反对(法律习俗)支持自然本性)的那部分智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平等观念,如智者安提丰“从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法出发,以‘人的本性是同一的’为依据,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的区分只是源于法律习俗,而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他们的地位是完全同等的。

智者在这里很明显是否定那种人们遵从自然理性的指示而约定形成的法律习俗,以及其中的那种“天定”似的、从自然理性中“发现”的平等观念,而转之从人的自然本性着手,认为一种平等观念应该由人的自然本性来决定而不应由自然理性的化身——习俗来决定,这是在智者那里体现为属人的理性及其与自然理性之间的一种联系。

所以可以看到,如安提丰、希庇亚等反对智者,从工具理性出发,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同一的,人在本性上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他们提出“不同群体中的人们在地位方面应相平等”的平等观念。

这是智者运动所引发的人本主义思潮,运用工具理性对自然理性中所纳含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念的突破。其对平等观念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城邦时期人们提出从人自身出发的平等观念开辟了新道路,即使人从人自身的理性出发,寻求一种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念是一条由下而上的道路;而自然哲学时期,人们则是从自然理性的启发中去寻得一种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念是一条由上而下的道路。

其次,是智者运用工具理性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反映出理性的功用性等缺点,从而使得苏格拉底等人以价值理性作为平等观念的依据奠立了基础。一部分智者虽然基于“人的本性的同一”而提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贵族和平民相平等的平等观念,但是他们的平等观念“还仅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成员的平等”“还仅限于法律地位的平等”。

具体来讲,他们只看到对法律地位的平等要求,而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平等依据,正是源于他们的平等观念产生于他们的工具理性,对工具理性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其在现实的城邦中在法律层面的利益,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及其包含的平等观念二者的有用性。

苏格拉底则在批判智者工具理性的过程中,为古典时期的平等观念找到了一种价值依据,使其不是作为“有用”的存在,而是作为“价值”而存在。使平等观念有一种价值依据,并不是凭空而来,是建立在工具理性之上、以工具理性为基础,并以对其进行批判为前提产生。

价值理性为平等观念提供依据

在古典时期,理性的平等终于得到理论性的论证,成为维护特定群体利益的手段。这种在“价值”基础上展开的论证,首先要归功于苏格拉底,他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区分开,目的就是为了使理性摆脱工具性,成就其价值性。

苏格拉底承认的是城邦公民在智慧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平等,力图排除智者所提出的奴隶与主人、希腊人与外邦人在权利方面享有平等权利的浅薄观点,提出平等是关涉智慧和知识能力的,并不是一种权利方面的平等,体现的是对存在于人自身的理性的价值追求。

并且,人们要想使潜在于智慧和知识能力中的美德变为现实的美德,就必须通过对美德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把握,才能使人们在“美德”或“德性”上平等。这样,美德、德性作为一种价值依归,成为在理性思维的前提下平等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此时的平等观念,已经脱离了人们的感性认识,成为理性的对象。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