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诺曼征服前,相较南方,北方约克教省的概况是怎样的?有何不同?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8

约克教省的情况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相较南方,当时北方的局势更为恶劣。在奥古斯丁去世时,约克连主教都没有。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约克才有了大格里高利计划中所设想的大主教。

625年,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贾斯图斯(624-627631)派遣主教波莱纳斯(627-633)前往当时仍然信奉异教的诺森布里亚。在那里传道两年后,波莱纳斯才让诺森布里亚的国王埃德温皈依基督教,并成为了该王国的主教。

之后不久,波莱纳斯在约克建立了教堂,一直坚持在北方布道。七年之后,教宗洪诺留一世获悉了波莱纳斯在北方的传道,他派使节给波莱纳斯送去了大主教的羊毛披肩以示表彰,波莱纳斯正式获得了教宗认可。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羊毛大披肩还未送到,诺森伯利亚国王埃德温就在希斯菲尔德的战场上被彭达和不列颠王卡德瓦龙的联军击败并杀害。这场灾难使得诺森伯利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波莱纳斯只能被迫逃离北方,乘船逃回南方,成为罗切斯特的主教,北方教省的发展开端不利。

在随后超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约克大主教一职一直无人担任,所以北方教省的发展无从谈起。在这段时期早些时候,奥斯瓦尔德国王重新信仰基督教之后,北方教省由“非正统的”凯尔特教会(凯尔特教会拒绝接受基督教会所守的普世复活节,头顶削发等等)的主教管理,因此诺森伯利亚的主教座堂从约克迁走。虽然约克此时仍然是留存的罗马教派的主教座堂,但是更多的是为马尔伯勒的王室城堡服务,并为从艾欧那过来的流浪僧侣提供方便,此段时期教宗大格里高利所作的计划已经完全被人遗忘。

664年惠特比宗教会议之后,尽管凯尔特教派在论辩中受到挫败,将教会转移到了苏格兰,威尔弗里德主教(669-709)也重建约克教堂的主教座堂,但是他并没有从罗马教廷那里为自己争得大主教的披肩。即便是最有名望的诺森伯利亚王奥斯维,作为教会的守护者,虽然主张教会的权利,也并未改变现状。

奥斯维在和肯特王埃格伯特在共同探讨改进英吉利教会现状的办法后,经过英吉利教会的同意和推选,召来了一名叫威格哈德(666-668)的神父,并将其派往罗马,希望他能够得到祝圣成为坎特伯雷的主教,从而作为大不列颠的唯一大主教,可以前往各个王国,在整个不列颠为各个教会任命普世主教。但是威格哈德在得到教宗祝圣授予主教一职前,就不幸去世。

教宗派塔尔苏斯的西奥多出任管理英吉利各教会的大主教,所以用比德的话来说西奥多就成为了“整个英吉利教会所承认和服从的大主教”。在四个国王的同意下,他在680年在哈特福德主持了英国教会会议。作为唯一的一位大主教,他走遍了整个英吉利,广为传播正确的生活准则和庆祝复活节的规范方式。他没有征询威尔弗里德的意见,就把诺森伯利亚的广袤地区分成了约克、赫克瑟姆、威瑟恩和林迪思凡四个主教区。

在他之后继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伯特沃尔德(693-731)和塔特温(731-734)也同样在北方实施了主教职责,召集教会会议,要求在约克的主教们出席,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了整个不列颠无可争议的教会领袖,所以奥古斯丁的继任者们以此佐证他们对北方教省约克大主教拥有首席主教权力,并将这视为他们在整个不列颠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证明。

由于北方教省的这种状况,约克都主教的权威一直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塔尔苏斯的西奥多及其继任者施行。732年,诺森伯利亚王切奥尔伍尔夫任命他的表弟埃格伯特(732-766)前往约克教堂,开始改革那里的教士和修道院,结束了整个教省蔓延的教士衰落

735年,埃格伯特前往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三世授予他大主教披肩,成为了约克的第二任大主教,这一事实却说明了在奥古斯丁登陆不列颠进行教化一百三十年后,约克才最终并真正取得了北方教省大主教的地位,南方的大主教才不再以整个大不列颠的唯一大主教自居,重新回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地位。埃格伯特和当时的新国王关系和睦,开始实施教宗大格里高利对于英国的计划,在北方教省建立副主教区。但是战争和国内的问题让埃格伯特的计划搁浅,很快就阻止了北方教省计划的进一步实现。

8世纪末,由于入苏格兰人的入侵,赫克瑟姆和威瑟恩的主教辖区被摧毁,林迪思凡也在793年遭到了丹麦人的蹂躏与破坏。从九世纪起维京人开始入侵北方教省,866年,约克被丹麦人占领。约翰·高德弗雷认为维京人对约克的征服“是英国北方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丹麦入侵就像一团大火席卷了整个约克教区,让很多教堂和修道院成为残垣断壁。

在九世纪中期,维京人的袭击不再像以前那样海盗式的劫掠,丹麦入侵者开始了对北方的征服和占领。丹麦人对约克的占领超过了一个世纪,他们的占领使得英国东部和北部很多地区重新回到异教信仰。尽管约克的大主教们在袭击中得以幸存,但是这些劫掠与破坏不仅让他们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并且使他们的主教区范围缩小,被迫重新在这些地区传道。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