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更多栏目 > 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

白露时节:用3个补阳方法,护好身体的阳气

养生保健佚名2023-09-07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后,天气渐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偶尔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守住阳气

古人有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处暑仍热,都要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裸露身体了,以免着凉。这个时候,固护阳气就成了白露以后的养生之重。”

倘若阳气不足,我们体内的浊毒就无法顺利排出。

养阳多晒四个部位

一晒头顶补阳气。二晒后背补气血三晒腿脚驱寒气四晒手心睡得好艾灸养阳最在行

打个比方,比如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从无形到有形,这就是阴化形。想要知道自己体内寒邪重不重,可以看看自己足部腿部肿不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阴成形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艾灸来温化。

从古籍《黄帝内经》到后期的著作中,都给了艾灸很高的赞誉,尤其在《扁鹊心书》中,还强调扶阳的重要,其中扶阳之法有三,首先便是灼艾,也就是艾灸。

发展到现代,艾灸的种类有很多,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等等,点燃艾条后,悬空在皮肤上艾灸,所有也叫悬灸。

现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现代的人,一个是间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扎孔把艾绒放到姜片上艾灸,会感觉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会有水汽出现,《肘后备急方》当中有记载,根据间隔的辅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历代医籍中记载的间接灸大约有四十多种,但主要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这种方法让艾不燃烧也能持续释放艾力,传到体内。一撕一贴,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款艾灸贴,配以艾草、制川乌、干姜、薄荷等草本,通过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体,撕开之后是浓郁的草本味道,浓而不呛,撕开后直接贴在肚脐或是脚心处,更有利于驱寒逐湿,温补阳气。

经常开车的司机师傅们,也可以贴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习惯贴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总是冰冰凉凉,用这个贴一天,小腹温温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气了。透气的无纺布,不闷,对皮肤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南怀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被尊称为南师,他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

用的东西有艾绒、桂圆肉和花椒,把这3种一起打烂,睡觉时候挑一点,放在肚脐里即可,温阳驱寒,能够守护住我们的阳气。

艾草经过反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之物就艾绒,它是纯阳之性,能够驱寒逐湿,行气开郁,温补阳气。

制作方法:之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捏成小球,塞进肚脐中封好,用医用胶固定住,睡前放入,第二天早上起来取下,最好在脚心处也各贴一个,这样可以把上面的虚火引下来,不容易上火。

每一颗丸子都是存在玻璃罐中保存,贴3天歇1天,连续用上1个月的时间,丸子的大小是我们身体每天可以吸收的量,打开后草本的味道很浓,细闻有艾草的清香。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肚脐贴来调理下身体吧。

2. 脾胃虚寒;

4. 腹部凉,经常胃疼;

6. 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白露时节,也是脾胃不适最多的季节,归根结底,是脾阳不振,运化湿气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二是吃得太多,或是肥甘厚腻的食物,把脾胃给伤了,一般青年人居多。不光现代人有此烦恼,在古代的皇宫贵族也有同样的烦恼,咱们历史上的两个大人物,都会常吃这样一种糕点来养护脾阳。

自乾隆帝50多岁始,养生中就几乎没有离开过八珍糕,乾隆经常嘱咐身边的太监,要“每日随着熬茶时送八珍糕”,用以养脾去腻,足见皇帝对八珍糕的珍爱。

慈禧吃完食欲大开,身体也有了力气,高兴之余,赐这个糕点名为八珍糕,相传八珍糕香酥可口,甜美无比,成了慈禧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八珍糕的配方也已由明清流传至民间,为了大家能吃上地道的八珍糕,我们寻访各个食材的原产地,研制出了一款更适合现代人脾胃的八珍糕升级版。

里面的: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

山药:健脾补气,对肺也很好。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积食也不怕,还能行气化瘀。

这款糕遵循古方的基本搭配,却又有细微的不同,因为还添加了大枣、山楂等食材进行调和味道,也更符合咱们现代人容易贪食的习惯,而且用的是,无白糖,更健康。

白露时节,一定要防备秋天的凉意,养护好自己的脾胃,这三种养阳固元的方法,适合我们忙碌抽不出时间养生的人,睡时补阳,吃时护阳,让阳气在我们体内越来越充足
(www.ws46.com)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