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秋分,寒气渐重,这几个养生宜忌,你一定要知道
眼瞅着下周就要秋分了,虽然说今年的中秋节不在秋分前后,但对于喜凉厌热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个颇为“利好”的消息,毕竟秋分作为一个“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节气,倘若度过了,气温下降的幅度自然将愈发明显了。 而秋分作为全年段下来,是唯二处于有“均昼夜”转折的时间点,区别于过后日渐暖融的春分,这秋分往后发展的结局,便是向“冷”而生的;简而言之自秋分开始,秋季的下半场亦或者说冬季的入场券,大自然已然在为大家悄然准备着了。 接着在传统的语境中,秋分一过,自然中的阴阳气,也将进入到新一轮的变化中,在这个阶段里,大致呈现“阳消阴长”的趋势,鉴于阴长的力道会愈发强大,那来源于西北的肃杀风气便会日益显露。 对此,秋分的养生,应当以“养收”为主,不可让西北处传来的燥风来将肺脏中伤,并且对于其他脏腑的保养,秋分后的力度也应持续重视,不可轻易松懈,所以下面有关秋分时节的忌宜及调理手段,还需知之为妙。 秋分前后,忌宜有2虽然说节气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作为人们用以参考自然变化的节点来使用的,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节气本身,所自带的“劫”意;或者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中,共分十六小劫,八个大劫,其中八大劫分别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且从它们的共同点来看,均为自然气候转变较快,容易让人防不胜防的变化之点。 尤其是秋分,因为“分阴阳”的态势在全年中,属唯二的强势期,所以往常那些体质较弱,或为敏感体质的人群,便容易出现各种不舒服的情况,这其中尤以睡眠问题首当其冲;所以秋分后,第一宜,自然以早睡为宜。 之所以倡导秋分后要早睡,出发点是为了“蕴阳长阴”,并避免因为睡眠不足,所易“阴消阳靡”的情况;故而倘若当我们在秋分前后想做好睡眠这件事,首要不可轻易发怒;其次则不能令自身在睡眠的前奏里,出现呼吸紊乱的情况,而要是情绪与呼吸节奏均难以控制,不妨学学释家、道家的打坐功,来让身体尽快平复下来。 既然有宜,那么便当有忌,提及秋分的忌,上文也提到过,那正是来自于西北处风情的忌变,但西北处的风虽然危险,却也算不上“邪乎”,若说西北风易使人感冒的话,那真正容易让人从头难受到尾的,便当是不应时节的东南风。 正所谓“西风冷,东风暖,东西一碰病难短”;所以要是秋分后的某天你走在街头,突然感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暖风,就请千万要记得防避,尤其是那种刚运动完,身体裸露并流汗着的时候。 秋分以后:养生记“收”,不应太“散”秋收冬藏毕竟是自古之理,但究竟“秋收”的具体指向如何,最早可见《金匮要略》中“秋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收敛之令,人当收敛身心,勿为发扬驰逞”的告诫,此段话意思翻译过来,便是秋季之收,在于身心上的收,也就是不能轻易剧烈出汗,致使阳气从内往表发散,最终令体内出现阴阳不横的风险。 但这个阴阳失衡的风险,在现实中却也是因人而异的,毕竟每个人的阳气强弱,都不一而同,有的靠先天,有的则靠后天锻炼、培养,为此既然即将逢秋了,具体如何培阳,这里共有三个办法分享给大家。 秋分首倡:尝试登高,以利肃降 当时间来到秋分,即便气温日益走低,但在大环境下,亦却是人的最佳外出时间,并且自古以来,逢秋登高的习俗,到今更是经久不衰,其中缘故,正是人在登高之时,不仅可以体会到秋时的明丽,并且还能起到延缓秋愁、秋悲的来到。 同时当人驻足高山之巅,便一下子就身处于“高阳”的风水点上,而作为阳气聚集之处的山峦,站此登高,便可以更轻松地凝聚起身体内的阳气,并使自身能与自然的变化更加恰当、随和。 可登高日虽然适宜人外出游玩,却也对宅家、居家之人颇为不利,毕竟秋寒这个东西,是极不利静的存在,为此建议各位居家之时,记得得做好腹部保暖的准备,尤其是较易为寒邪所侵袭的肚脐之处,说起肚脐,它古称“神阙”,乃古人口中“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的地方。因而肚脐受凉,在古人看来是件颇为严重的事。 但如果什么防护都做了,却还是不小心受寒,致使腹泻、腹痛等问题频繁出现,那么不妨试试用南怀瑾老师的温脐法来加以调理吧,这个温脐法出自南怀瑾老师的著作《我说参同契》中,原文如下: “道家有个叫灸脐法的妙招,今天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按照南先生的说法,这个温脐法可以令人体内的阴阳通汇,而这阴阳一通汇,那么除了脾胃可得调理以外,还有像什么失眠、手足冰冷、风寒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温脐法来调理下身体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脾胃虚寒; 3. 怕冷,经常手脚发凉; 4. 腹部凉,经常胃疼; 5. 脸部、头发爱出油,体内痰湿重; 6. 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7. 痛经,有血块,宫寒;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要是以上你生活中已出现了3条以上,那么用南师温脐法来调养,自然便在合适不过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温脐过程中,身体突觉燥热,那么就可以先将药泥取出,接着等身体自行调理即可。最后温脐法对于小孩子则可能不那么适合,因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缘故,所以最好不要给小孩子用这个温脐法,因为一旦用错,那么就容易伤阴耗血。 秋分养护:不能纵情,主旨在“收” 虽然秋季离不开一个“燥”字,但要想让它给人的伤害降至最低,那么便得用“收”去解决它;为此从燥气最易伤害的肺脏来看,像百合,梨子,银耳等皆能辅助肺脏,做到收敛自身肺气,并滋阴保养的食效。 所以要是你平日里,自觉身体状态总往干燥的地方发展,那么大抵多是因为秋燥的影响,至于如何应对,吃秋梨或许是件相对不错的选择,但梨子吃多了毕竟会伤害脾胃阳气,最终反而让自身体内的津液运转不开。 为此,把梨子做熟了去吃,才是正确的出路,所以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准备,不妨去买一些以梨、枇杷为主要原料熬至的枇杷秋梨膏,提到秋梨膏,其最早源自唐代《本草求原》一书之中,古早版本写作“秋梨蜜膏”,当时人们发现,比较起直接食用梨子来说,将之熬煮成膏,往往更具食效;且秋梨膏的食效,在对付四季之中,常存在阴虚火旺、口燥咽干及喉嗓沙哑的问题颇有成效。 但梨膏虽好,其对于熬煮的食材亦是颇有讲究,比方正宗秋梨膏所用的材料,往往是得以砀山梨或是丰水梨为妙,而在这两种梨中,又以梨汁丰沛、味道浓郁的砀山酥梨为最佳,故而鉴于此,我们家这款秋梨膏,便也是主要采用了以砀山酥梨为主要原料,所熬制而出的。 除了砀山酥梨外,作为辅料同熬的,还有产自三潭的枇杷及广西特产的罗汉果、兰州特种的百合花,接着再配以如菊花、甘草、玉竹等润燥的小料,在众多食材的交相辉映中,通过古法工艺,将其熬至一起,接着随沉淀、浓缩、化膏、过滤、收膏等步骤,方能出产一瓶膏体晶莹,味道清香十足的正宗秋梨膏。 像这种品质的秋梨膏,不仅滴在盘中,可以欣赏一番滴丝成珠的美感,同时即便不泡水空口饮用,也不会顿觉甜齁过头,而倘若能配以温水冲服,则又可以细品出酥梨的清隽和枇杷的甘酸,且待入喉之后,亦能令人肺腑顿觉甘凉,瞬化百燥。 秋分睡眠:寒凉不得,保暖为要 在秋季的睡眠,虽比不得冬季的惬意与安稳,却也是养生上颇为重要的一环,毕竟四时的睡眠,都无一不关乎着脏腑的状态能否调和过来,自身的情绪是否能趋于中正平和,不至于让秋燥影响了自己的决策。 但秋分后的睡眠,虽然不至于像冬季那般得时刻警惕,但在早起后,人所迎面能感知到的寒冷,还是颇具威胁性的,同时秋季的清寒,最易从人的四面趁“隙”钻入,这四面分别为脖颈、肩膀、小腹和足部。 这其中别看足部似乎微不足道,但位于脚底的涌泉与脚踝处的三阴交,正是能决定到我们睡眠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为此,除了在秋时我们得穿相对春夏高一分的袜子外,大家还可以通过艾灸的形式,来补益我们体内的阳气。 中医用艾主要是灸法。李时珍说它「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而这种艾草贴,省去了传统艾灼的繁琐步骤,安全性更高,不会烫伤皮肤,容易操作,也不用举着一直灸,手不酸人也不累,一撕一贴只需几秒,就能持续帮身体排寒湿,补阳气。 艾草排寒,化瘀化浊,疏通我们全身的气机;红花是活血化瘀的,对于一些瘀滞有通化的作用,当归则是补养气血的。白芷祛风止痛,散寒解表。薄荷辛散,还能杀菌,生姜温中散寒,搭配可以散郁热的冰片。 打开盒子就能闻到浓郁的艾草混着红花的味道,还有一股清凉的薄荷香,非常大的一张,贴起来更省事,很适合贴在腹部,背部,脖颈等处,撕下后也不会有胶痕哦。 我们想要彻底帮身体排寒湿,补阳气,最好贴够8~12小时,这种草本起效是需要时间的,一点点往身体中渗透,时间太短效果发挥不出来,贴时间久了,还能感觉被贴的部位有股热乎乎的感觉,只不过这里面含胶哦,故此皮肤对胶类很敏感的不要用,艾草活血红花化瘀,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