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入冬准备猫冬,别做这3件事,避免消耗阳气
到了初冬,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骤减之中,阳气不足,万物凋零闭藏。我们人与自然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遵循将阳气闭藏于体内的原则。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秋冬万物闭藏,人体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冬藏是否做好绝对了来年的健康与否。很多人到了春天身体小毛病不断,这就是冬藏没有做好。故此,接下来的日子,要减少耗损阳气的性味,避寒就温,一起为冬藏做准备。 养生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做,最简单的就是依照太阳规律了来做,太阳出来你就出来,太阳落山你就回去。现在人们夜生活越来越丰富,都是在耗损自己真阴,损阴长久必定伤阳,阳气不足久了也必定损阴,这是阴阳平衡的规律所定。 尤其是夜晚子时,是阴盛阳始生的时候,象征着一天中生命的开始,我们要在睡眠中养护这股初生的阳气,不能给耗没了,此时不睡,,阳气刚开始的生发就没做好,第二天人也没精神。 第二件:千万别受寒疼痛是寒邪的主要特征,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人身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畅通无阻。寒凝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易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 我们在艾灸时,对于艾条的选择要注意,最好使用陈艾,陈艾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佳,燃烧时烟气也相对轻柔,陈艾的艾火不急不燥,柔和通透而不烈,灸感会舒服。 但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说,冬天艾灸不方便,一是天冷,施灸时怕受寒;二是冬天基本都门窗紧闭,室内艾灸烟排不出去,很呛。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寻找到一款非常适合冬季艾灸的东西,名为艾灸宝。 上了年纪的人,对温度都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感,有时候艾灸温度过高,没及时拿开,就容易烫出泡来,当时外婆自己在家艾灸肚子时,艾灰就落到皮肤上,烫出了一串小水泡,后面就再也不敢自己在家艾灸了。 艾草也大绒厚,经过多年陈放,去其造型,艾绒非常细腻,封在垫子中,再利用另一层加热垫对艾绒进行加热,艾草的能量能深层渗入人体,这款艾灸宝的面积很大,能牢牢盖住腹部,暖腹暖胃又暖宫。 而且无论是身材是胖是瘦,都能敷哦,用的是弹性非常好的魔术贴固定,很牢固,固定在腹部、腰部、腿部、后背、肩颈处都是可以的,身体哪里进了寒邪,哪里受寒疼痛就敷在哪里,体内的寒邪被清除到体外,艾草的效力再促进阳气的生发,这耗损的阳气就一点点被补回来了。 天气越冷,人们也容易吃得越多,总想吃东西暖暖身子。再者,阳气在这个时节封藏内敛,再往里走,我们的食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稍不留神吃多了或吃得不对,伤的还是脾阳。 若是平时稍微吃多点儿就有上面的这些情况发生,建议您少食多餐,一顿不要吃太饱,吃东西时一定细嚼慢咽,把食物给嚼碎,成糜,这样才不会消耗过多脾胃阳气去运化这些食物。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原汤化原食,既然是脾胃的问题,那自然和吃有关,也要从饮食的方向去调节,之前在看养生栏目时,看到国医罗大伦博士提到的一种古代糕点,是明代御医为了脾胃不好的皇子研制出的,名为八珍糕。 这种糕点是由八种食物组成的,分别是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党参是补中益气的,《本草从新》中说它“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茯苓是祛湿的,补脾是通过泄湿来完成,脾内的水湿多了,脾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茯苓是先降后升,在降水湿同时,使得脾气向上升。把脾气比作一个气球,如果气球下面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有办法升空,如果我们把水给倒掉,气球就会飞向天空。茯苓就是这样,它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 莲子是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补中养神的;芡实则是健脾止泻;山药健脾养肺,起到收敛的作用,帮我们把补进去的东西都牢牢固住,防止流散。 但真正的古方八珍糕,做起来容易,但真正想要做好很难。为了大家都能吃到一口正宗且补益脾胃的八珍糕,我们翻阅了古籍,拜访了不同的国医大师,经过十多次的配方改良,研制出了这么一款不含蔗糖,又保留原始滋味的古方八珍糕。 现代人吃的东西杂,脾胃不好一般是瘀堵,这就需要有一味化堵“高手”在前方疏通清理,鸡内金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就如同堵住的洞穴,我们想要过去得把碎石杂物清理掉,这样后续的大部队才能发挥所长。 砂仁辛香,有温散之用,把体内湿浊也可以化开,之后茯苓和薏苡仁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三者可以完成脾胃的升清降浊循环。 而且把容易生湿浊的糯米粉换成小麦粉,不仅味道上提高了,性味也和其他的食材更融合,轻度烘焙,营养更完整,高温环境容易破坏食材本身的性味,即使吃进去补益效果也会折损,但低温烘焙的方法,制出的糕点就不用担心营养流失过多的问题。 每天来上两块,轻轻松松就把脾胃养好了。当然,脾胃再好,也别吃到撑哦,每顿七八分饱,身体会更舒服。 入冬后这三件有损身体阳气的事情就别再做了,养好阳气不外泄,一起为冬藏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