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百病,但这2种人越灸越伤!
结果人开始怕冷,后背出汗,到了秋天,后背也要放一条毛巾,只要一走动,咳嗽,任何正常不过的活动,都会出一后背的汗。本来做艾灸是想调理经量少,结果艾灸后干脆4个月没来*经。 不是说「艾灸治百病」吗?这究竟是治病还是致病啊? 艾灸究竟是治病还是致病?那上文所说的这个灸出毛病的妹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在群里经常讨论到艾灸的效果,也是喜忧参半。有说艾灸搞好了一些毛病困扰。也有人问怎么艾灸后反而开始发烧、上火长痘痘、失眠、打嗝、耳鸣...... 驱寒确实超级快,我脾胃偏虚寒,偶尔吃凉就拉肚子,不舒服的时候灸一下中脘、足三里真是让人瞬间舒服。但要是贪爱这个暖暖的感觉,连着灸几天,马上嗓子疼就找上门了,而且心里老觉得烦躁。 如果不懂得其中利害,不仅不能养生,反而是在害生。 艾灸治病3法宝,你适合艾灸吗?第一宝:大补阳气 温阳驱寒艾草本身就阳气满满。想想端午节的时候,长辈都会买来大把的艾叶,挂在大门口,用来做艾灸的话就更讲究了,古人会特地挑,制作艾绒,而且要「**作煎,勿令见风」,真是要把阳气灌到每一丝艾绒里。 阳虚的人要是用对艾灸的话,这真的是一大神物。 艾叶不止药性纯阳,还能直入人体十二正经。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体寒且血瘀的人,经络尤其需要疏通。第三宝:除湿祛邪 内经说「」,湿气是一种阴邪,阴邪需要阳化气来消除。经络一通,阳气一进去,躲在身体里面的寒湿之气自然招架不住了,落荒而逃。 痰湿有寒的情况,艾灸尤其能化掉。然而,艾灸再好也挡不住盲目踩坑的步伐。如今眼花缭乱的各种灸,简直就是拿人当烤肉。体内有寒湿的,一次两次还会觉得舒服,久了就会耗气伤身。来看看《针灸大成》怎么说: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简直字字戳心:下面这两种人尤其要注意,小心越灸越伤。 用火补阳过度会伤阴导致上火,很好理解。各种艾灸粗壮大柱、长时间猛灸后,阳气短时间内暴增,相对出现过剩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阴不足以敛住阳气,阳气就会向外浮散。 气虚体弱,灸错更弱 《黄帝内经》里明确说过「壮火食气」「热伤气」,就是说大火会吃掉人的正气。所谓大火就是。现在艾灸动辄一小时,粗大艾条,浓烟滚滚,不是在艾灸,像做烧烤。 现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现代的人,一个是间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扎孔把艾绒放到姜片上艾灸,会感觉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会有水汽出现,《肘后备急方》当中有记载,根据间隔的辅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历代医籍中记载的间接灸大约有四十多种,但主要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这种方法让艾不燃烧也能持续释放艾力,传到体内。一撕一贴,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款艾灸贴,配以艾草、制川乌、干姜、薄荷等草本,通过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体,撕开之后是浓郁的草本味道,浓而不呛,撕开后直接贴在肚脐或是脚心处,更有利于驱寒逐湿,温补阳气。 经常开车的司机师傅们,也可以贴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习惯贴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总是冰冰凉凉,用这个贴一天,小腹温温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气了。透气的无纺布,不闷,对皮肤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人的肚脐是神阙穴,相同的位置在后腰的是命门穴。这俩位置都很适合贴。皮肤和筋膜直接相连,它很会吸收。 尤其对小孩子脾胃虚寒效果明显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只有三味:艾绒、桂圆肉、花椒,性味都偏温热,且都归脾经,把脾胃的阳气补得妥妥的,能驱寒暖脾胃,特别适合阳虚、虚寒体质、脾胃虚弱的人使用。 《本草正》中记载:「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大家都知道,花椒性味辛温,用来散寒除湿,温中健胃特别好。在肚脐贴里放花椒,还利用了它辛散走窜的气味,把药性带到脏腑经络中去,把一些陈年老寒湿都赶走。 桂圆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用来温补心脾极好,养血助眠。 南师肚脐贴用极品蕲艾绒、桂圆、花椒捣烂,做成小丸子,睡觉时把小丸子放在肚脐上,用胶布十字固定贴起来,第二天潮乎乎的扔掉就可以了。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腹部凉; 睡不好; 脾胃虚寒; 材料:桂圆肉、花椒、艾绒按 2:1:1 的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黄金艾条1根。 现成的肚脐灸,在这三味的基础上还添加了酸枣仁和枸杞,一来可以有助于阳气的输入,而且还能安神,表面还添加了花椒粉,加速身体的吸收,外用贴用的无纺布,透气性好。 建议贴的时候不光贴肚脐,在双脚脚心也各贴一个,有助于帮我们把肾水往上引,这样促进心火肾水交汇,火能降得快些。 最后说一下使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2. 对胶布过敏的人,可以用保鲜膜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