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全年养阳40天黄金期,记得做好3件事,尤其身弱之人
俗话说「热在三伏」,入伏过后,往往是一年里最热的一段时光。诗云「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这伏天的暑气,把人都能热郁闷了, 一方面,今年是「晚伏」。 以农历算,农历五月入伏为早伏,六月入伏为晚伏,今年入伏是农历六月初十,也是实打实的「晚伏」了。 另一方面,四之气「风湿交争」。 从大暑(7月22日)起,四之气加临,客气厥阴风木,按《黄帝内经》讲,这时候的气候会「风气居之,风湿交争,风化为雨」。因为寒水退去,风木接手,会明显感觉整体气温热起来,同时刮风下雨也会增多。 「风 湿」的伏天,虚人最难熬 气血整体不够,显然是虚,比如大病初愈或者年纪大的人。气血有偏颇,也是虚,比如肾的气血不足了,肾就虚了,但可能脾却相比之下显得强旺;比如气血都在体表四肢,里头就是虚的,剧烈运动过后,还有气候炎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今年的伏天还有风气、湿气的影响,虚人会更惨,脾虚气虚带来的不适尤其明显。因为风木克脾土,湿又侮脾,整个脾土很难健运。脾*工了,吃进去的能量不输布,就容易里热,里热耗气,虚上加虚。 不过话说回来,对虚人而言,又风又湿又热的伏天,既是「危」,也是「机」。虚人气血不足,难免有伏邪在里。借助气血往外布散的天时,完全可以把平时难以撼动的伏邪推出来排出去,这正是「冬病夏治」的意义。 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轮转日月盈昃,我们自古以来都是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所谓「冬病夏治」,正是利用夏季补养阳气的一个妙法。 这样一来,「夏治」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了。尤其到了伏天,阳热鼎盛,气血也是外趋布散的态势,利用这份天赐的阳气,顺应身体状态,把潜藏的老寒化开排走,天时人和都占了,再深的寒气也躲不住。 跟现代人追求防晒不同,晒太阳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法。有闲的时候,清晨略进饮食,如遇到日晴风定的天气,靠近南窗下,背日光而坐,此为「负日之暄」。
不过,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伏天暴晒六个小时,常人真受不了。如果当作日光灸,用以调治寒症湿症,或值得一试。但作为日常养生,下面的晒法足够了。 2、晒太阳可以少穿点儿。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让阳光与皮肤亲密接触,躺在阳光的怀抱中。 有些朋友把晒背称之为「天灸」,不无道理。借助老天的阳气来温灸,让阳热能温透到皮肉经脉之间,相当于打开了身体表层的通道,让邪气出去,让正气进来。 所以没条件晒背的朋友,别错过贴伏贴的机会。 如久咳、哮喘、慢支、鼻炎、慢咽、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还有一些关节病痛、风湿等。 寒性体质的日常调养,如的人可以借此时做艾灸,排除身体里集聚的寒气。 (就是点着艾条,靠近穴位),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但是又能忍受为度。 三伏贴比三伏晒要舒服许多,不必冒着晒中暑的风险,而且贴上之后我们可以该上班上班,该带娃带娃,该学习学习,生活节奏不会被打乱。 三伏贴里面的配料都是一些辛温的草本,有元胡,白芥子,细辛,甘草,肉桂,桂枝等,温阳化瘀,排寒祛湿的效果非常好, 细辛和肉桂可以温通身体,尤其是肉桂补阳的效果非常好,可以帮我们补充缺失的阳气。这些天然的草本,正如自然界中的太阳一般,有着无穷的能量。 我之前用过很多种,有的要不就是成分欠缺,要么就是布料低劣,贴上去发痒,撕下去有胶痕。而这款三伏贴,之前用了一段时间,撕下去后很干净,不会粘黏皮肤,偶尔会有黑色的膏体,用湿巾一擦就掉,没有胶痕真的太舒服了。 要提醒的一点是,三伏灸或者贴伏贴之后,1.什么时间贴? 入伏(7月15日)、7月16日、7月14日 末伏(8月14日)、8月15日、8月16日 2、吃姜:温阳驱寒 现代人的夏天过得跟冬天似的,一天到晚待在凉飕飕的空调房里,难得出个门,又是打伞又是防晒,遮得严严实实,喝口水也得加冰块。大自然给的阳气没接到多少,反而让人造的寒凉长驱直入。 这样的里寒,光靠晒背很难晒透,最好在夏天的每个清晨做到「夏吃姜」,和伏天在外的阳热里应外合。里头温阳,把寒气往外驱赶,外头再晒个背贴个伏贴,接引一下,哪怕深藏的陈年老寒也都呆不住了。 特别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