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做对2件事,补气血,不长赘肉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春捂秋冻,这可是老祖宗们经过长期时间所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并非字面上春天多穿点,秋天少穿点的意思。 秋季主收敛,我们要像乌龟一样慢慢地动,帮助身体收养阳气,温养五脏六腑,只有阳气在此时很好地收藏,来年才可以更好地去升发,这是天地之道,也是我们的养生之道。 但也可不过度受寒受冻,即使再不怕冷的人,也一定要保证这三处始终处于温暖之下。 第一件:坚持“三暖”背为阳,腹为阴,我们背部分布的基本是阳经,背部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与六阳经关系密切,称为“阳脉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调动都和督脉有关,故而,背部一定要保暖好,万不可受寒受冻。 暖脚 地属阴,脚接触的地气最多,稍不注意,阴寒之气就会从脚部蔓延到腿部、再渗入脏腑里面。年轻时不注意,等到人老阳气衰弱,腿脚不好就会很耽误正常的生活。 踮脚早在古代就被运用,称为“敦踵法”,在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 保持身体立正的姿势,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慢慢踮起脚尖,用脚趾紧紧抓住地面,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放松身体,让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的震荡,沿着双腿传到我们上半身。 暖腹 且腹部还有我们很容易受凉的部位,肚脐,是我们生命力所在,神气通行的门户,我们为胎儿是通过这里从母体获取营养,人体的先天禀赋都与肚脐息息相关。 腹部肚脐的保暖方法,在古代老祖宗们流传下来了,古人用肚兜包围着腹部,可保温护腑,在《续板桥杂记·雅游》中有写道:“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小儿用者,今仍常见,惟一般无袋。湖湘间名“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像我们喜爱喝冷饮、熬夜,晚上睡觉踢被子等,都容易让寒气积留在腹部,损伤阳气,这时候就非常适合用艾绒肚兜来温煦阳气,排寒暖腹。 这款艾绒肚兜,用的是三年南阳艾草,这里的艾草做出的艾绒,温热性高,即使不点燃,艾绒的热性也能传到肌肤,让身体暖起来。 且为两层,,内胆的艾绒都是分格固定好的,不用担心穿的时候艾绒会跑,一块薄一块厚,艾绒肚兜的艾力很温和,不必担心上火,老人孩子也能放心用。 秋季除了暖三处,还有一点就是贴秋膘了,贴秋膘的说法源自古代,古人饮食结构相对单一,没有如今这么多肉食品,也没有这么多吃肉的机会,更没有现在这么多避暑的方式。 故而想贴秋膘的朋友们,也要适可而止,即使身体真的虚到要补,也得先清理干净肠胃才行,不然不但补不进去,还会化火,影响健康,气血越来越差。 我们要做的就是调理饮食,清理肠胃。 再者可以喝一些大麦茶,大麦味甘性平,益气调中,喝起来去腥膻,吃多了肥甘厚腻的人,可以连喝几天大麦茶,清一清。 这个八珍糕源于明代,盛于清朝,是乾隆皇帝的常食之物,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寿命不长,尤其是那些皇帝们,劳心劳力,加之吃的又肥甘厚腻居多,脾胃会有不适。但乾隆皇帝以89岁高龄,居皇帝长寿之首,被称为古稀天子。 那么八珍糕适合现代人吗?当然,我们现代大医罗大伦博士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中,花了巨大篇章,来介绍八珍糕,称其为“千年养生第一糕”。脾为土,对于中国这个“土地为母亲”,“土生万物”的思想来说,脾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就犹如土地于人民,所以脾有一个很高的称谓,后天之本。 里面的: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 山药:健脾补气,对肺也不错。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积食也不怕,还能行气化瘀。 摒弃传统烘焙方法,采用更先进的低温烘焙,制作出的糕点,能很大程度内保留原有食材的营养,且不干巴发硬,酥酥脆脆非常好嚼,像是老年人,也能咬得动嚼的碎,细嚼还有食物的颗粒在。 秋季护好三处,做好保暖,不着凉,莫要急于贴秋膘,清理比进补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