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留抵退税、加计抵减、加计扣除、六税两费减税账务如何处理
2022年国家为了大力扶持企业的发展,出台和延续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行为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六大行业的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六税两费”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以及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的规定。那么,企业在享受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时,账务上分别应该如何处理呢? 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免征增值税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5号》文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应税销售行为免征增值税,是征收率的直接免征,纳税人销售时点即明确此销售行为享受免征优惠,对应的免征税额无需额外账务处理。对于纳税人而言,如果对外销售的含税价格不变,享受免征优惠与之前按照3%征收率或之前3%减按1%征收相比,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 对外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账务上无需再确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若纳税人开具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得享受该税收优惠政策,依然需要正常确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注意与小规模纳税人未达到增值税起征点享受免税政策的区别。 小规模纳税人适用5%征收率的应税销售行为并不享受《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5号》文规定的免税政策,但小规模纳税人月度应税销售额不超过15万(或季度应税销售额不超过45万的),免征增值税。此时的减免税额账务上应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设置“其他收益”科目,可计入“营业外收入”)。 企业对外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纳税申报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以及六大行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可以申请享受期末留抵退税优惠(增量留抵退税及存量留抵退税)。 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享受期末留抵退税,账务上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因为期末留抵税额实际上就是企业尚未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若纳税人不申请享受留抵退税,则未抵扣的进项税额留待以后期间继续抵扣增值税。 账务处理: 留抵税额未结转的,即账务上进项税额依然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中,则需要作进项税额转出: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若留抵税额已经结转至“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即“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体现为借方余额,则冲减“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1号》的规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加计抵减优惠政策延期至2022年12月31日(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业加计抵减比例为10%,生活性服务业加计抵减比例为15%)。 加计抵减优惠政策,实际是一项减税政策,准予在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的基础上,在加计扣除进项税额的一定比例(10%或15%),享受该优惠政策,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就减少了。 企业对外销售确认销项税额,取得进项认证抵扣进项税额会计分录以及期末结转会计分录没有任何变化,企业在纳税申报缴纳增值税时,将本期实际抵减额计入“其他收益”即可。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享受完加计抵减政策后实际缴纳的金额) 其他收益(本期实际抵减额) 如果应纳税额<0,则本期准予抵扣的加计抵减额有留抵余额,留待下期继续抵减。以上账务处理,本期加计抵扣额并没有在账务上体现计提的过程,账务处理虽然简单,但需额外建立备忘录记录加计抵减额余额,以便下期继续抵减。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号》文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从该政策出台后,科技型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均提到了100%,其他行业企业还是按照原优惠政策,加计扣除75%。 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加计75%/100%税前扣除,会计账务处理上,对于加计扣除的部分,无需额外账务处理,会计账务处理上,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实际发生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加计扣除金额是站在企业所得税的角度,在预缴或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即可。 形成无形资产的,会计上依然根据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预计可使用寿命计提摊销额;至于税法上的税前加计100%税前摊销(按照无形资产的200%税前摊销),在预缴或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可,账务上无需额外处理。明确做账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纳税遵循税法的规定。 “六税两费”减半征收优惠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0号》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涉及减半征收的这六税两费中,除了“耕地占用税”,其他账务上均是计提到“税金及附加”科目,耕地占用税一般情况下,是计入资产成本,大部分情况下,计入“在建工程”。 对于六税两费的减半征收,账务处理上两种处理均可,一是按照减半征收后实际应缴纳的税额作计提,二是全额计提应纳税额,然后将减半征收的税额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按照享受完税收优惠政策后的税额计提: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耕地占用税计入到资产类科目。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等 贷:银行存款 按照全额计提: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贷:银行存款 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优惠政策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2号》规定,中小微企业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税法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全额税前扣除,税法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为4、5、10年的,可选择按照价值的50%税前一次性扣除,剩余不分按照固定在剩余期限扣除。 再加上之前单位价值500万以下的可税前一次性扣除的政策延期。即2022年纳税人购入的器具设备,继续享受以上两条优惠。 一次性税前扣除是站在税法上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会计做账如上所述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需要根据相关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寿命、预计净产值以及合理的计提折旧的方法(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计提折旧额。 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规定的差异,造成了暂时性差异,再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总额上税法和会计税前扣除的金额是一致的,均为相关资产的价值总额,但由于具体扣除限额的差异,形成了暂时性差异,实际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次性提前享受扣除,意味着当期少交税,未来多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上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折旧: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费用 贷:累计折旧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购置资产的当期享受一次性税前扣除优惠,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纳税调减处理;以后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时,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纳税调增处理。 |
- 上一篇
27项不得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的项目
其他依法准予税前扣除的项目主要是指个人承担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符合国家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以及国务院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项目。1、对于离异家庭扣除方式由父母协商(可以选择一方按照全额标准税前扣除,或选择双方分别按照标准的一半税前扣除,若其中一方按照扣除标准全额税前扣除了,自己享受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但子女可以自己享受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 下一篇
免抵退税额要交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吗?
在我国境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均属于城市维护建筑税以及教育费附加(包括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义务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均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之和为计税依据,那么对于境内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企业免抵退税额需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吗?免抵退税额需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包括地方教育费附加)。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
相关文章
- 个税,将有新变化!税务总局明确:一部重要的税收规章,即将出台
- 2025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开始!这是最新最全的操作指南!
- 含泪补税3000多块!提醒大家注意:个税扣除,务必不能马虎!
- 个税抵扣新规!每年最高12000元!2024年起执行!
- 买房能省钱了!税务总局:12月1日起,降低契税!能申请退税吗?
- 火车票电子发票报销通知!含最新开票、换开流程,直接转给员工!
- 工资没变,个税却突然大幅增加,咋回事?今天统一给大家回复!
- 个税,又有新动向!国家新宣布: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 火车票报销,变了!4个注意要点,企业和会计应格外注意!
- 注意!这样的首套房贷款,不能抵扣个税!不然要补税,还有滞纳金
- 个人银行账户进账超5万,会被税务局严查?这才是真实情况!
- 新一轮违规税收优惠清理要来了!国家明确:2024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