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任务立大功!穿透雷达揭示了月球的层次
根据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理论,大约45亿年前,有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把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物质撕裂出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碎片云。这些碎片在地球周围旋转并逐渐凝聚成了月球。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月球在形成过程中也遭受了很多次小型或大型的撞击事件,导致月球表面出现了很多坑洼和裂缝。其中最大的一次撞击事件发生在大约40亿年前,一个直径约2500公里的天体撞击了月球背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我们称之为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这个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它覆盖了月球背面近四分之一的面积。 那么,这个盆地里有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撞击事件之后,月球内部的岩浆会通过裂缝涌出到表面,形成一层层的熔岩流。这些熔岩流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凝固、变形,并且被后来更小的撞击事件所覆盖或破坏。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探测到这些熔岩流的分布和厚度,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月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历史。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月球表面有很厚的一层尘埃和碎石,称为表生层或表壳层。这层物质会遮挡住我们对月球内部的视线,使得我们无法用普通的光学或红外手段来观察月球内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使用雷达波。 雷达波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穿透表生层,并且在不同介质之间发生反射。如果我们能够发送和接收雷达波,并且记录下它们在不同深度处反射回来的强度和时间,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于X光片或超声波图像的东西,显示出月球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这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的月球穿透雷达(LPR)所做的事情。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SPA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这个撞击坑的直径约为186公里,它的地表被一层厚约12米的表生层覆盖。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一个小型的月球车,叫做玉兔二号,它可以在月球表面行驶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玉兔二号上装有两个频率不同的LPR,一个是低频通道(CH1),频率为500兆赫,可以探测到大约300米深的地下结构;另一个是高频通道(CH2),频率为60千兆赫,可以探测到大约3米深的地下结构。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0月,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表面行驶了约860米,并且不断地发送和接收雷达波,收集了大量的LPR数据。 那么,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通过对LPR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月球表生层以下的多层结构。这些结构反映了冯·卡门撞击坑内的一系列火山喷发事件,以及后来更小的撞击事件对地表和地下的影响。具体来说,科学家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层次。 第一层:这是最浅的一层,厚度约为12米,由尘埃和碎石组成,是由长期的微小撞击和太阳风侵蚀形成的表生层。第二层厚度约为24米,由较大的岩石块组成,是由附近较年轻的大型撞击坑(如费森斯基撞击坑)产生的喷射物覆盖而成。第三层厚度约为12米,由较小的岩石块组成,是由更远处的大型撞击坑(如杰克逊撞击坑)产生的喷射物覆盖而成。 第四层厚度约为40米,由较细的岩石粒组成,是由最远处的大型撞击坑(如莫斯科海或东方海)产生的喷射物覆盖而成。第五层厚度约为400米,由多个不同厚度和反射强度的子层组成,是由冯·卡门撞击坑形成后不同阶段和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这些熔岩流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薄和变弱的趋势,反映了月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衰减过程。 以上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LPR所揭示出来的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内地下几百米深处的分层结构。这些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月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是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的。 月球,作为我们最近的邻居,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嫦娥四号探测器上的LPR,就是一种可以读取月球历史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月球表面以下的不同层次,每一层都记录了一个不同的事件,一个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月球内部的火山活动,有些是关于月球外部的撞击事件,有些是关于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月球的历史,也反映了太阳系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