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孟浩然是如何错过入仕机会的 见到玄宗却读错诗

民俗文化佚名2022-12-23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诗人,是山水田园派代表之一。很多人不理解,孟浩然有才,为何一生都没有入仕。文人有志,应该更想出人头地,难道孟浩然在这方面真的就无欲无求吗?其实孟浩然早年也想入仕,但入仕之路始终不顺。开元十六年,孟浩然39岁,科举落选让他颇感失望。后来他在张说家偶遇唐玄宗,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结果孟浩然并没能把握住,此后便于仕途无缘了。

1、见玄宗为何躲床底

当一声“圣上驾到”的高呼传来时,儒雅轩昂的唐诗大咖孟浩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腿间一热,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朋友的床底下。

那是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刚至不惑之年的孟浩然,已经享誉大唐诗坛。因为此前一年,虽然他从老家湖北襄阳赴长安科举考落榜了,但他在考卷上写的一首诗《长安早春》却震动了大唐诗坛,风头甚至盖过了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们。那首在考卷上闪闪发光,得了满分的诗作是这样写的:

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
(www.wS46.com)

这首借早春长安冰消雪融、鸟语花香之景抒发理想抱负的诗作让他名噪一时,首都许多达官贵人和诗歌大咖都争相结识这位当红的大诗人。其中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尤其欣赏他的才华,与他结下了忘年交。后来,王维积极为这位大哥哥站台,在长安大学为他张罗的专场诗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许多王卿贵族和诗人作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许多人都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准备搁笔不写了。

一时间,落榜考生孟浩然看到自己咸鱼翻身,成了首都的文化热点,便决定滞留长安,寻找机会出仕。

唐朝的科考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名人的引荐占有极大的权重。孟浩然刚好有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好朋友——文学家、宰相张说。早在开元五年,二十八岁的孟浩然就拜谒了在他家乡荆州当地方官的张说。在陪同张说游洞庭湖、登岳阳楼时,他就为张说作过一首献诗《岳阳楼》,让张说再也忘记不了他的惊世才华,也为本文开头的一幕埋下了伏笔。

当时,孟浩然正应邀到张说家作客。不知道为什么皇上唐玄宗突然来了。孟浩然惊避床下的动静被皇上觉察后,张说也就不敢隐瞒,只好据实禀奏,并趁机向皇上引荐孟浩然。玄宗命孟浩然出来相见。当孟浩然浑身筛糠地从床下钻出后,玄宗对他说:“自然你这么有才华,那就吟一首诗给朕听听吧。”

依然胆战心惊的孟浩然奉命磕磕巴巴地吟诵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意思是说,我不要北上京城当官上书了,还是回我的南方老家隐居田园吧。

遗憾的是,俩人的初次见面没对上眼。玄宗听罢,眉头一皱,心想,这不像是个想出仕当官人的腔调啊。再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没有什么才华呀,英明的君主可能看不上我,加之我的身体又不太好,导致和许多老朋友都疏远了。)唐玄宗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当即打断他:“你既然并不想当什么官,那还请别人来引荐干什么?再说,朕原先也不了解你,更谈不上要有意抛弃你,你为何要如此诬陷朕?”

从未在官场上混过的他哪里知道,皇上都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往往一言不合就翻车。至此,本来想听到圣上赞许的孟浩然,听到的却是梦破碎的声音。原以为终于赶上了理想的列车,可以奔向诗和远方了,结果是脸面被按在地上踩踏,人生被抛进了无底的黑洞。

事后,恨铁不成钢的张说一个劲地责问孟浩然:“你干嘛吟这么首不吉利的诗啊?要是你把当年献给我的《岳阳楼》吟给圣上多好啊。要是那样,圣上一高兴,没准当场就赐给你个‘同进士出身’呢。”

孟浩然被质问地一句话也说不出,他也肠子都悔青了。平静下来一想,自己要是像张说说的那样,吟诵的是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岳阳楼》,结果真有可能完全不一样。痛苦到泪流满面的孟浩然情不自禁地把这首多年前的旧作又吟诵了一遍: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何等恢弘壮阔的诗,写这首诗的人又是何等气魄高远。这才是盛唐杰出人才应有的气象啊。”张说摇着头,在一旁感慨不已。

但一切都已经覆水难收。面对拂袖而去的皇上,他俩知道,孟浩然已经被皇上拉黑了,此生与仕途再无缘分。

为什么已名震诗坛,又长得儒雅轩昂的孟浩然那么在乎、惧怕皇上呢?不是说,诗人在唐朝是很有地位,很受尊重的吗?更何况大唐的许多皇帝,包括唐玄宗,不仅喜欢诗,尊重诗人,连他们自己也是会偶尔写写诗的。

我以为是因为,孟浩然太渴望自己的才华被至高无上的皇上承认。所以一旦这样的机遇真的来了,反而会让人紧张和无措起来。再加之,这机遇来得太突然,无法让人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情急之中,他便由着本能落荒而逃了。

2、王维、李白等都是他的粉丝

孟浩然生于湖北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少时与弟弟一起读书习剑,立下“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的济世报国之志。从二十五岁开始,他用了十年时间,在汉水、长江一带游览名山大川,结交朋友,拜谒达官名流,寻求进身的时机。

虽然初次科考落第,被引荐玄宗又失败。但这并不等于孟浩然的一生就这样完了。相反,沮丧中也有开心事,不顺的科考歪打正着地张扬了他的诗名,求仕失败的悲情又为他吸引了许多重量级粉丝。

日后将成为诗佛的王维,为了替老大哥做广告,怕别人认不出他,亲自操笔,他为画像,一遇朋友就对着画像,向他们推介孟浩然的诗作。孟浩然在挥别长安,回老家襄阳隐居前,为答谢王维对他的帮助,难过地写下《留别王维》的诗相赠:“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王维也回赠无限惋惜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孟浩然去世时,王维更是情深意长地写诗悼亡:“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日后将成为诗仙的李白也成了他的粉丝,不仅被他的气魄风度所倾倒,毫不掩饰对他的赞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俩人结伴邀游分手时还要依依惜别地写诗留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还有他的诗弟“七绝圣手”、边塞诗人王昌龄。开元二十八年,被贬赴岭南的王昌龄途经襄阳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大哥孟浩然,便暂停行程,寻进廘门山野,与隐居在那里的王昌龄相聚。

两个同是天涯沦落的老友不期而遇,自然喜出望外。孟浩然不顾背上的毒疮正在医治的关键时刻,日日大鱼大肉,饮酒畅谈。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临别前夜,孟浩然在为老友写下这首伤感的《送王昌龄之岭南》后,更是杀鸡宰羊,烹制海鲜,和王昌龄一醉方休。

不幸的是,送别王昌龄没多久,孟浩然即因海鲜诱发毒疮爆裂,不治身亡,就这样在对好友的担忧和牵挂中,五十一岁的孟浩然离开了这个既令他失望,又让他不舍的世界。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个考场与仕途双料的倒霉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魅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错,他是长得儒雅轩昂,他是待人宽厚大度,但他的魅力毫无疑问地主要应来自于他那绝世的诗歌才华。

3、山水田园萃取诗意

其实,在第一次失败的长安科考和引荐后,孟浩然还动过一次求仕的念头。那就是七年后的开元二十三年,四十六岁的孟浩然结识了家乡父母官、襄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力邀他赴京,由其推荐入仕。激动过后,考虑到上次宰相张说引荐都没能成功,而作为小小的刺史,由韩朝宗推荐更是不靠谱,孟浩然就打了退堂鼓,没有按照约定赴京,而是顺汉水而下,去武昌的黄鹤楼与好友李白喝酒去了。

既然不再眺望庙堂的门,那就心无旁骛地走向江湖,那就到山水田园去萃取诗意吧。

于是,他到家乡襄阳城郊三十里的鹿门山涧盖了几间茅舍,开始了一个隐者的诗酒人生,在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田园牧歌的真趣,也将如椽的巨笔融入了美妙的大自然中。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仿若一幅幅风光无限的山水画,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思之又觉意蕴深远,正如闻一多总结的那样:“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例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这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了一千多年,并将继续被人们津津乐道下去的“孟浩然”牌山水诗。这就是唐代山水诗的开创者、诗佛王维的领路人。

4、太阳为谁而升?丧钟为谁而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平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一生布衣的孟浩然,就是这样,在他的人生进入尾声时从山水田园间获得了宏阔的眼光与博大的胸怀,从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中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也正是这样的眼光和胸怀使他的人生渐渐光彩照人起来,并最终活成了他自己喜欢,也为无数代读者喜欢的样子。

别看孟浩然见了皇上吓得裤子都湿了,但他内心里有一股浩然正气,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这个被世俗遗弃而被诗神加冕的人,用诗歌创造了一种自由生活的范式,为我们装载了解放心灵的软件,使我们没有办法忘怀他。所以很难说,太阳为谁而升,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