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举国之力伐吴,真的仅仅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吗?
关羽大意失荆州,随后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当刘备听到这个噩耗时痛苦万分,差点哭晕过去。失去了手足兄弟的刘备随后开始她的复仇大业,当时的刘备不顾北方曹魏的虎视眈眈和丞相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誓为二弟关羽报仇,号称举国之力讨伐东吴。刘备作为一个枭雄,此次举国之力伐吴,真的仅仅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吗? 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帝刘备率五万左右的兵力伐吴,号称“倾国而动”,其实是有点虚的,但是这五万人已经是蜀汉的主力了。刘备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收复荆州。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如赵云第一个劝他把矛盾对准曹魏,刘备不听。 后世很多文人就附会地认为,刘备明知道倾国伐吴未必能胜,可还是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兄弟义气,与关羽没能同年同月同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当年桃园结义,兄弟们的誓言,一定要坚守到最后。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就太幼稚了。 关羽死于公元219年,而他伐吴是公元221年,试问刘备如果真的是为了哥们义气,公元219年当年为何不发兵东吴,非要等着公元221年再打?对一个政治家来说,这种情感再强烈,两年了,也应该理性了。刘备伐吴其实另有打算。 关羽失去荆州后,刘备分兵两路北定中原的战略彻底崩盘。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并没有说明白两路军如何出击,如何定中原,但是看看地理位置求知道了,从荆州北上定中原是最有效的。从汉中北上、东进极为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历尽艰辛。 对刘备来说,失去荆州之后的蜀汉政权,北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眼前唯一可以考虑的且在自己实力范围内的就是图荆州。刘备之所以要伐吴,就是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判断,根据自己的实力,拿下荆州的压力远远小于北上定中原。 同时,对刘备来说,一旦拿回了荆州,自己两路出兵,北定中原的战略依然可以实施。然而,刘备并没有判断好吴国的实力与意志。对东吴来说,荆州极为重要,不仅是东吴与蜀汉、曹魏的交接点,还是重要的战略位置。 荆州无论落入谁手里,东吴都将面临军事威胁。一旦掌控了荆州,东吴的西方、西北方就会极为安全。所以说,面对刘备的虎狼之师,孙权求和不成,只能战,他没有退路。这是关乎东吴存亡的事情,他肯定会与刘备拼个你死我活。 刘备没有预料到东吴竟然有这么大的意志,同时对地理环境、气候水温、山川风貌等,都没有完全掌控好。同时,屯兵的方式,作战的形式等方面,刘备又犯了忌讳。再者,关羽已死,张飞新亡,赵云又断后。刘备身边已经没有决胜千里的人了。 陆逊火烧连营,挫败了刘备的主力,也挫伤了蜀汉新政权的元气。刘备死后,诸葛亮用五年时间才将国家恢复了元气。所谓的为关羽报仇,倒不如说是刘备一贯的冒进性格使然。这次失败的逻辑起点其实是刘备匆忙吞并刘璋,造成荆州守卫不足的必然结果。 如果刘备稳住刘璋,拿下汉中,然后以荆州、益州、汉中之力图中原,三国的形势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说到底,刘备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军败身死,为天下笑。 |
- 上一篇
《三国志》中,陈寿为什么把刘备叫做"先主"?
作者陈寿算是西晋人士,陈寿与刘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要对陈寿所写的《三国志》有所了解,由此可见《三国志》这本史书的地位之高,《三国志》可以分为《魏书》、《吴书》和《蜀书》。2.陈寿对曹刘孙的称呼在《三国志》中。分别记录曹操、曹丕和曹睿的事迹,而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分别归入到列传中,陈寿为什么在《三国志》中这样区分”却只为曹操及其继位者写纪”而刘备、孙权只能称列传。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年间,
- 下一篇
三国时期,刘备有哪些谋士?
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招揽谋士,就拥有郭嘉、贾诩、荀彧、荀攸、司马懿等诸多顶级的谋士,就刘备的四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可以称为刘备手下的四大谋士,刘备被曹操击败,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对于徐庶这位顶级谋士,并没有为刘备贡献多少智谋,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庞统称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对于庞统这位顶级谋士,刘备追赠这位谋士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