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全文及赏析
后人对于《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这首词,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辛弃疾为了悼念好友朱熹而作,也有人认为该词主要是表达辛弃疾对《庄子》的一些感悟,并没有悼念之意。不过在学界,一般还是认为这首词和朱熹有关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浓浓的叹息之意,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1、《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全文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2、内容赏析朱熹,号晦庵,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辛弃疾与朱熹是好友,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辛弃疾曾多次去拜访朱熹,两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公元1200年,朱熹在“庆元**”迫害中去世,辛弃疾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不已,为了缅怀挚友,他作了这首词《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这是一首悼亡词,一般这类诗词无不写的凄凄惨惨,悲悲戚戚,但是辛弃疾这首《感皇恩》却没有这种意境。他把读庄子和哀悼朱熹逝世,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正是这首词最鲜明的特点。 庄子倡导“无为”和“无言”,认为人死了就是回到他出生前的状态,这是自然的归属,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但是辛弃疾不认同这种思维。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桌案上摆放着几卷书,都是庄子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说了千遍万遍,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 这几句表面上作者似乎在自嘲,实际上是对庄子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信仰庄子那一套学说。亲人、朋友去世了,怎么能不悲伤呢?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接下来的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指作者对庄子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并以此作为反衬,含蓄的表达了失去良师益友的悲痛。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作者如今已经隐居山林,穿轻衫,戴短帽,看似逍遥自在,实则愤懑、哀伤,因为作者的志向是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不思进取,作者空有壮志却无从施展。 白发多时故人少。 “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是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聊聊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叹己悼人的情怀。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先生已经逝去,可是无论去了哪里,都会像西汉学者扬雄(字子云)那样,留下不朽的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这里为什么会出现一位毫不相干的扬雄呢?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宰相韩侂胄,他把朱熹的“理学”扣上“伪学”的帽子,把倡导理学的儒生列为“伪学逆党”,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都要声明不是读“伪学”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一时间,朱熹的门生有的改换门庭,投奔他师;有的过门不入,以避“伪学”之嫌。 辛弃疾则在词中借赞美扬雄之名,实际上是赞扬朱熹的学术成就,是不容污蔑和亵渎的——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朱熹出殡安葬时,送葬人达六千人之多,辛弃疾不请自到,全程参加,并亲自写了一篇祭文。 祭文的原文失传,只留下祭文中最后几句: 所不朽者。 垂万世名。 孰谓生死。 凛凛犹生。 |
- 上一篇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全文及赏析
喜欢读诗词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辛弃疾的作品陌生。那这次的诗词赏析专题,我们就准备来讲讲,辛弃疾在公元1172年创作的作品,《木兰花慢
- 下一篇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话诗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复杂不要紧,复杂的话我们可以简单的来分析揭秘看看就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这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具体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吧。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的是什么场景描绘的是“并不是什么新婚的场景,大家仔细分析诗句应该就知道了。肯定是中了科举考试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思今天的春风也吹的比较舒服,坐下的马也走得非常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