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声美誉典故出处介绍
汉献帝刘协本来还当不了汉朝皇帝,是因为董卓入住朝廷,他把刘辩废掉,才让刘协有机会当这个皇帝。董卓这番举动,也让刘辨成了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不过当时汉室政权已经被极大削弱,董卓就不能直接挟持汉少帝达到同样的效果么,为什么还要专门扶持刘协上位。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休声美誉”,就和这起事件有关,董卓也算老谋深算之人,一起来看看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发生在董卓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和李儒。原文如下: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进入洛阳后,利用吕布杀死了丁原,控制了洛阳的军队。接着,董卓由于袁绍发生冲突,袁绍不得不被迫离开洛阳。至此,董卓再无后顾之忧,便趁着少帝上朝之际,公然让谋士李儒宣读策文,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李儒在策文中所提到的“休声美誉”,意为美好的声誉。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董卓为何改立刘协为帝呢?小说作者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一个理由,说是董卓认为“今上(指刘辩)懦弱,不若陈留王(指刘协)聪明好学”,这个说法也与历史记载近似,在《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中曾经提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不过,由此却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会沦为董卓的傀儡,董卓又为什么一定要大费周章废掉刘辩而改立刘协呢?这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刘辩和刘协的身世说起。 少帝刘辩生于汉灵帝嘉平五年(公元176年),他是汉灵帝与皇后何氏所生。何氏的哥哥也就是大将军何进,外戚集团的首脑。而后来的汉献帝刘协则是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母亲是汉灵帝的妃子王荣。其母王荣在生下刘协后不久便遭皇后何氏毒杀。与哥哥刘辩相比,童年时期的刘协可谓历经坎坷。 尽管刘协的年纪小于刘辩,但在汉灵帝的心中,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帝王应有的气质。故此,汉灵帝曾经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但由于碍于当时的继嗣传统,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等到了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之前,他将刘协交给自己最为信任的宦官蹇硕,做好了一旦自己驾崩就由蹇硕辅佐刘协登基的准备。 汉灵帝病逝后,蹇硕打算先除掉何进,铲除何氏一党,让刘协顺利登基。不料还没等蹇硕动手,何进就抢先一步将蹇硕杀死,刘协因此失去了登基的机会,刘辩登上了皇位。 对于董卓而言,刘辩代表的是外戚集团,而刘协才是汉灵帝心中最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因此,董卓进京后提出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帝,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赢得士大夫集团的好感,为自己的专权创造有利条件。不过,令董卓没有想到的是,士大夫集团对于自己这个来自“边鄙之地”的武夫并无好感。无论他是否进行废立之举,士大夫集团都会与其反目。而董卓此次的废立之举,恰恰给了士大夫集团们一个绝佳的借口,诸侯讨董之战也因此开始。 |
- 上一篇
佛教中的回向是什么意思?做功德需要回向吗?
那么做功德需要回向吗?回向是什么意思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回向”与法界众生同享,1、回事向理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转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以欢喜心大回向,6、回劣向胜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做功德需要回向做完功德后如果不回向,所做的功德不能圆满;只要生起刹那的嗔恨心、后悔心、邪见,还有颠倒回向,不该回向的地方回向,
- 下一篇
白首空归典故出处介绍
汉朝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为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人才为主,考试还不算重点考核内容。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因为地方推荐遭到滥用,所以将考试的占比分量做出了提升,与察举相结合。这也让普通百姓看到了希望,所以一时间读书人也多了起来,不过能录取的岗位毕竟还是少数,而且其中藏有不少猫腻,所以有些人可能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能金榜题名。此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白首空归”背景故事就跟东汉末年选拔人才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