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两者并非同一部兵书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那两者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 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的两本兵家圣典,你分清楚了吗? |
- 上一篇
中国餐桌酒文化的陋习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酒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国餐桌上的酒文化仅此一家。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 下一篇
神机妙算典故出处介绍
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诸葛亮成了吴蜀战胜曹魏的大功臣。周瑜和黄盖的计谋就功亏一篑了。此后周瑜还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但诸葛亮顶着主角光环来了一场三气周瑜,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赵云、丁奉和徐盛。只见孔明立于船尾大笑曰!徐盛见前船无篷”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周瑜大惊曰。不料借风的成功令周瑜更加妒忌,周瑜派丁奉、徐盛前往南屏山捉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早已安排赵云前来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