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咬牙切齿典故出处介绍

民俗文化佚名2022-12-20

吴蜀联军能够以少胜多,在赤壁战场击败强大的曹军,就是多亏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成功骗过了曹操。其实东吴每到关键时刻都能爆发惊人的潜力,曾多次力克曹魏,其实在赤壁之战时还有一位功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甘宁。周瑜和黄盖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计谋透露给第三个人,但甘宁却洞察出了其中的真相,将计就计骗过了蔡中和蔡和。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咬牙切齿”,就和此次计谋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发生在阚泽前往曹营送诈降信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阚泽、黄盖、甘宁和蔡中蔡和兄弟。原文如下:

泽至宁寨,宁接入,泽曰:“将军昨为救黄公覆,被周公瑾所辱,吾甚不平。”宁笑而不答。正话间,蔡和、蔡中至。泽以目送甘宁,宁会意,乃曰:“周公瑾只自恃其能,全不以我等为念。我今被辱,羞见江左诸人!”说罢,咬牙切齿,拍案大叫。泽乃虚与宁耳边低语。宁低头不言,长叹数声。蔡和、蔡中见宁、泽皆有反意,以言挑之曰:“将军何故烦恼?先生有何不平?”泽曰:“吾等腹中之苦,汝岂知耶!”蔡和曰:“莫非欲背吴投曹耶?”

阚泽失色,甘宁拔剑而起曰:“吾事已为窥破,不可不杀之以灭口!”蔡和、蔡中慌曰:“二公勿忧。吾亦当以心腹之事相告。”宁曰:“可速言之!”蔡和曰:“吾二人乃曹公使来诈降者。二公若有归顺之心,吾当引进。”宁曰:“汝言果真?”二人齐声曰;“安敢相欺!”宁佯喜曰;“若如此,是天赐其便也!”二蔡曰:“黄公覆与将军被辱之事,吾已报知丞相矣。”泽曰:“吾已为黄公覆献书丞相,今特来见兴霸,相约同降耳。”宁曰:“大丈夫既遇明主,自当倾心相投。”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黄盖与周瑜导演了一出“苦肉计”后,阚泽又主动前往曹营从诈降信,博得了曹操的信任。为了计策更加逼真,阚泽回到江东后,来到甘宁营寨。虽然无论是周瑜、黄盖还是阚泽都没有告诉甘宁实情,但甘宁却意识到这一定是欺骗蔡中蔡和的计策。于是,他又在蔡中蔡和面前谎称要归顺曹操。蔡中蔡和二人信以为真,写信将这一消息告诉曹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甘宁故意在蔡中蔡和面前表达自己对周瑜不满时的表情,叫做“咬牙切齿”,意为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度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中的“为甚事咬牙切齿,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历来被津津乐道。围绕着“苦肉计”,小说中又出现了诈降信、连环计等诸多情节,令读者看得非常过瘾。不过,这些情节虽然热闹,但除了黄盖写信诈降曹操一事属于历史的真实外,其余事件都是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引经据典来论证了。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为何作者又将与黄盖诈降事件毫无关系的甘宁拉入诈降将领之中呢?这只能说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在这个情节之前,作者就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做铺垫。对小说较为熟悉的读者应该会记得,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当蔡中蔡和来到江东后,周瑜随即与甘宁有过一番嘱咐。周瑜是这样说的:“此二人不带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来为奸细者。吾今欲将计就计,教他通报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杀他两个祭旗。汝切须小心,不可有误。”

故此,虽然无人告诉甘宁黄盖与周瑜上演的是“苦肉计”,但甘宁却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蹊跷。于是,甘宁这才主动配合阚泽继续演戏,达到了骗过蔡中蔡和兄弟,为赤壁之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连串的故事设计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增加了整个情节的可信度,也体现了小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