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知县、县令有什么区别?虽然是一字之差,性质却有天壤之别

人文历史佚名2023-03-08

远古父系社会,人们以部落群居的方式生活,他们会选取部落中最有能力的人来当部落首领,让他带领大家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尧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推举为首领,他老了后经过考察,将首领位置禅让与舜,舜又将其禅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直至大禹的儿子启代替伯益,继承制才开始施行。

禅让制结束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天下的百姓、土地,都成了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一个人没有精力去管天下所有事,于是他开始下放权力,让官员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普通百姓能接触到的基层官员就是县官,有人误以为古代电视剧中的“知县”和“县令”是同一个职位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可实际上,这两个职位在古代的权力有着天壤之别。

“县”的划分最早起源于周朝,周朝天子将县作为食邑分封给王公贵族或者是有功绩的将领臣子,以此来维系贵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县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县变成了边防居民的居住地,除了县以外,诸侯还划分了郡,郡由县管辖。

定居在县的人越来越多,县生产力迅速发展,帝王为防止权力流失,开始严格划分县制,自此郡县异形。秦朝推行郡县制破除贵族专权垄断,让官僚阶级掌握实权。汉高祖刘邦总结秦王朝行政制度的弊端,将郡县交给同姓亲王管辖,他认为亲族统治有利于君王集权。

南北朝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出现了各种各样、划分等级不一的县。到了隋唐,这些乱七八糟的县给帝王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帝王开始整顿县制。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武将专权,县官也由曾经的文臣变成了武将。唐初期整顿完善的县制又恢复到曾经杂乱无章的状态。

县令一词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天下分为几个国家,几个诸侯经常为争夺领土而发动战争。打赢的诸侯会占领别国的土地,然后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被占领的百姓未受到安抚,一时无法接受领土的更替,为解决这个问题,诸侯在当地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做县令,让他在安抚百姓的同时说服百姓归顺自己。

战国时期的县令是有名无实的小官,他的职责是处理县中家长里短的小事,为诸侯管控领土做铺垫。秦国商鞅变法将大大小小的乡镇联并成县,县令开始掌握实权,成为基层官员。商鞅变法后的县令主要负责县中诉讼案件,安排衙役工作等。

隋唐后的书生参加科举考试及第后,可以当县令或者辅佐县官工作,工作到一定时间后,中央会根据官员的工作状况对官员进行提拔或者贬谪。县令对于初入官场的官员而言就是一个在历练的机会,有人能在官场中混得如鱼得水,也有人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黑暗腐败而回家种田

唐朝统治者不拘一格重用异族人才,让他们为大唐带来利益与繁华,统治者的决定在发展唐王朝的同时也给王朝埋下了祸患。唐玄宗年间,祸患爆发,出现了安史之乱,让唐朝元气大伤,间接导致唐朝灭亡
(www.wS46.com)

唐朝后期,掌握兵权的将领既想扩大自己的权力,又不想被扣上篡逆帽子,思来想去,他们选择设知县来辅助县令工作。名义上知县是帮助县令来处理政务,实际上是让县令架空知县的权力。在知县的干涉下,县令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宋太祖赵匡胤经历陈桥兵变后更加在意中央集权,宋朝处在重要地理位置的知县需直接对皇帝负责,要将县中政务上报给皇帝。知县的权力要比县令大很多,他能处理政治、刑事案件,也可以调动地方兵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任王朝或多或少都对县级制度进行过改革,他们以前朝覆灭为借鉴,根据本朝发展目标进行制度改革。无论他们怎么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将“皇权至上”理念深深植入人心。但无论他们怎么改,也改变不了封建王朝走向破灭的结局。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