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以为傍上了裕王就能高枕无忧,高翰文就是下一个沈一石
嘉靖四十四年冬,大明朝的国库再也撑不起庞大的帝国开销,这边灾民遍地,那边百官哭嚎,还有一个户部官员在默默地写《治安疏》…… 作为当权的清流派,面对嘉靖帝的指责,必须对现有财政状况做一番梳理,由此,高翰文夫妇被请进了裕王府。 由此注定了,高翰文就是下一个沈一石…… 高翰文出身苏南世家,家境良好,从小饱读诗书,并成功通过科举,获得翰林院编修一职。后来妄议朝政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并被严世藩派往浙江杭州任知府一职。 其实后来胡宗宪对他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 在这一点上,高翰文的情商比海瑞,要差一大截,且处事方面过于刻板,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当初郑泌昌和何茂才就是获得他懂音律这条信息,略施小计,就给他玩了一出“仙人跳”。由于他太过愚笨,连芸娘都看不下去了,甚至善意提醒都提醒不动。 对于高翰文这种顺风顺雨,一路走过来的人,往往带有浓重的书生气。并且是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他所理解的官场并不是大明朝的官场,如果按照他想的方案执行,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清楚。就像当初严世蕃送他的文房四宝,你以为真的是严世蕃欣赏他这个人,让他写字的? 当然不是,严世蕃自己都说了: “这支笔送给你可不是让你写字的!” 当然这支笔也不是严世蕃说的让他写捷报的,而是用来拉拢高翰文,让他当替罪羊的,用胡宗宪的话来解释就是: “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所以,从离开京城的那一刻开始,高翰文整个人都是懵逼的,直到再回到京城,再到出狱,再到以棉布商人出现,他自始至终都是懵逼的。 高翰文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以说他是时刻在关心着朝政大事,对于国库空虚这种事,他也是在寻找解决方案。由此已经辞职经商的他最早提出了生产淞江棉布的方针,并把方案寄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告知裕王的时候也提到了: “其实这个主意就是高翰文给臣写信的时候提出来的。” 裕王马上警觉,当初“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就是他提出来的,弄得浙江一塌糊涂,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 张居正的回答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是因为严党把持朝政,现在换人了,当然不会。 当初是“改稻为桑”,现如今是“改种棉田”;当初是严嵩内阁首辅,严世蕃掌管工部,胡宗宪掌管地方,现如今是徐阶内阁首辅,徐璠掌管工部,徐阶弟弟经营棉田;当初是沈一石经营丝织作坊,现如今是高翰文经营棉织作坊…… 大明朝还是那个大明朝,高翰文的结局,必然会重蹈沈一石的覆辙。 其实不仅我们能分析出来,作为高翰文的老婆,也就是芸娘早已看破,甚至于她要向裕王妃求情: “民妇恳请娘娘跟王爷说个情,不要让他跟官府跟朝廷经营棉业。朝廷和官府的水比海还深,浪比海还大,民妇的丈夫没有这个本事,他驾不了这条船,过不了这个海。” 面对裕王妃的质疑,芸娘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沈一石: “要论心机,论对付朝廷和官场的谋略,论通天的手段,民妇的丈夫都不及沈一石十分之一。” 那么我们又得回到之前的剧情,沈一石为什么注定是个悲剧人物,除了一把火烧死自己,他究竟有没有破局之策呢? |
- 上一篇
精品!《曹雪芹》值得熬夜品读!
以便老皇帝一死自己就可接班,当然就难怪让兄弟们觉得“说他私通父皇的宫嫔,又说他为急于接班;竟在暗地里采用邪术魔法,皇上一听。更把个康熙老皇帝弄得头痛万分,背后都有许多皇亲国戚以及溜须拍马的官僚大臣在为他们动脑筋,甚至都等不到老皇帝死就想将他杀了抢班夺权的,赶紧降旨驾返畅春园。所以他预感这回怕是真的不行了,想急召在西北边境率兵打仗的威远大将军——就是那位十四皇子——火速回京。
- 下一篇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那么五代是指哪五代
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禅位于朱温,我国由大一统王朝唐朝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指先后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政权分别为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5人建立,朱温灭亡唐朝,后周灭亡,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即梁太祖朱温(907至912年在位)、朱温的次子朱友圭(912至913年在位)、朱温的第3子梁末帝朱友贞(913至923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