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演义"究竟有多少内容可以相信?
古代的“演义”名著流传至今,亡轶的不知多少,尚存的仍不计其数。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常与人探讨其中的人物故事,久而久之,甚至有很多人将它们当做了正史,一代代流传。然而,之所以会加上“演义”二字,正说明了这些书的虚构性,即便是历史演义,也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加入作者的想象虚构而来,其间有多少不真实的内容,只有通过了解真正的历史才能知道。那么,这些演义小说,又有多少内容是可以相信的呢? 例如潘仁美,是明朝《杨家府演义》里的一个大奸臣,与忠勇仁义的杨家将是对头,一连害死了杨家好几个忠臣。然而从正史来看,“潘仁美”本身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名字,原型是国之栋梁潘美。他虽然与杨业的死有所关联,但只因为这一件事就将一个大功臣的一生进行黑化,这样看来,这本演义本身就非常不够客观。 再来说说《隋唐演义》。苏定方是书中一个极其阴险、狡诈的人,害死罗艺、罗成,简直无恶不作。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因为没有站在李世民一方,而李世民又是书中的正面人物,自然而然的,他就成了反派。而罗艺,非常容易骄傲自大,与李世民素有嫌隙,并且也根本没有“罗成”这个人。之所以这样叙述这个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当时的心绪,他们常常用写小说的方式发泄出自己心中的愤懑,就像诗人写诗一样。谁也不会把一首诗的虚构成分当做真实,但是因为演义小说相对来说受众更广,也更容易抓住受众“惩恶扬善”的心理,因此,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把它当做正史。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像现在看小说一样,去看待这些演义,里面有真实,却也有虚构,对待真正的历史,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当然是真正记载这些历史的史书。 |
- 上一篇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不能在农忙的时候用兵使人民受害。中国最早的战争编年史《左转》记载;秦国国君要求晋国尽快摆好阵势后开战”战国初期的兵书《司马法》中记载,兵刃相见的厮杀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礼的。影视剧中的宋襄公泓之战纵览先秦史,春秋时期以礼治军、以礼治兵的社会历史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促使最初祭祀时事鬼神的“以礼治兵即是这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下一篇
三国死的最窝囊的四位武将,武功高强却被小卒杀死
三国时期很多骁勇善战的大将以死在沙场为荣,今天就为大家讲述四位武将却被小卒杀死的事例。张飞作为蜀国的大将但是却别自家小弟杀死,驰骋疆场为报其主浴血奋战的猛将数不胜数。其中曹操手下的猛将最多。刘备手下最有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每个人都勇猛无敌。董卓手下的猛将是吕布和华雄。袁绍也有两员猛将就是颜良和文丑。身为大将战死沙场一世英名千秋万代。自桃园三结义始跟随刘备东挡西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