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清朝守陵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09

守陵人这个群体,现如今应该已经有很多人是没有见过的了,甚至可能有很多人以为守陵人早已经消失了。但是实际上,守陵人还是存在的,现如今也有一个村子里面全都是守陵人。那么这个村子里的守陵人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守陵人至今依然存在,他们平常会做些什么,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兴建。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此举标志着陵寝管理制度诞生。

1.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守陵村的转变

后来又设立了东府、西府,雍正皇帝派来了镇国公、辅国公驻守,在清西陵还设置了事务衙门,负责所有的事宜。清西陵的守陵机构包括了:内务府、礼部、工部、兵部衙门等,是一个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

比如其中的内务府衙门,主要是负责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以及帝妃去世时间。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陵寝管理制度一片混乱。曾经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寝管理机构也渐渐的消失。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名叫尤润波的举人,主张把太妃园寝内务府(太妃衙门)改名为忠义村,不过留了原来太妃衙门西南两门的楹联:村落新城仍是当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今日桃源。远山一水无异伊颖地,耕田凿井同游西口之天。而其他的一些机构,也渐渐的改成了满族的村落,曾经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为了河北地区地道的农民。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门下人人都是爷

自从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满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调过来看守皇家陵寝。清朝会根据官级的高低,每月给他们发放不同的俸禄。比如说乾隆三年,官员每个月的俸禄是乾银28,000多两,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员家里面有妇人家属,还能分到一匹纱,两匹布。

子女上学费用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上面还会有赏银。什么是特殊情况?家里面有喜事,赏银十两,丧事八两。另外正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除了这些当官的有赏赐之外,守陵的太监也会有。
www.ws46.com

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太监们都会得到素纺丝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记住这还是赏的,不是发的工资。当时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平时主要负责打扫一下卫生,到时间举行祭祀就行了。

基本上就属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给的补贴还特别多,地位也比较高的差事。

3.守陵人的生活:工资发一半,活还得照干

但是从咸丰年开始,这些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就算发放也只能给70%的俸银,剩下的30%给纱票。纱票买不了东西,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能算作是废纸。俸禄发不了,守陵人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咸丰七年八月份,守卫在这里的披甲兵硬闯衙门,只是为了粮饷的事情。

到了同治六年的时候,前面的70%也发不到了,只能发一半。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光绪、宣统三个时期,前后加起来将近50年时间。

一直到1911年,宣统帝宣布退位,根据当时民国政府签订的“亲皇室优待条约”等各项规定,守陵人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但是和之前一样,也是发不全,财政部每年都会拖欠清皇室大量经费,更不用说这些守陵人的工资了。没有钱怎么办?只能砍伐周围的树木,卖给别人为生。

后来周围的树木都砍完了怎么办?架不住皇室陵墓地广人稀,因此很多守陵人会把土地租给那些大量搬迁过来的汉族人。汉族人负责种地,满族人负责吃租钱。由于也是刚开始干地主这种生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收租。所以每次遇到水灾旱灾的时候,只能实行减租。

就算是这样,他们的生活依然很难维系,有的人甚至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去卖儿卖女。而且就算是收来的租金,也只能维持个四五个月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要饭了。

4.守陵人的生活:有地种,有饭吃,有奔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之前,解放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在第1次土改的基础上,平分了土地,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而这些大量占有土地的守陵人后裔,则是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最后忠义村的很多土地被没收或者是重新分配,因此守陵人后裔的土地面积大量减少。

另外在清算地主的时候,还要对忠义村的满族人要算两笔账。一方面是他们吃租金剥削人,另外一部分是他们也有人流落在外,也有被剥削的一面。

在解放之后,村民基本上都有了土地。但是很多满民养尊处优,不会种地,只好出去打工卖力气。有的人跑到北京拉洋车,聪明一点的到张家口做买卖。后来在1958年之后,随着全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劳动力也按照军队编制,分成了班、排、联,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又有了大队的分法,忠义村通过抓阄的方法分成了两个生产队。村民们也开始进入了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活。

这个时候忠义村只不过是300多口人,一家也就是三五口的样子。和其他地区的生产队差不多,一般每个人劳动一天能够挣10个公分,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2分7厘5。到年终的时候,以粮食的方式进行结算。后来在1959年到1961年碰到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的生活又陷入苦境当中。尤其是在1961年的时候,村子里面饿死了不少人。

到了7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废除,生产队得到解放,土地重新分配到了农户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忠义村的情况有所好转。

1974年的时候,忠义村的村民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虽然忠义村的村民仍然分成两个大队,但是土地采用了新的分法。

在这之后忠义村就和其他地区的农民生活情况一样了,国家的几次改革,也全部都赶上了。如今忠义村又准备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在忠义村旁边有一个太妃陵,当地的村民都把这里称作是小绿陵。因为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绿色琉璃瓦,所以有了这个称号。根据村子里面的一些老人回忆,小绿陵虽然早已经不归属忠义村管辖,但是自从解放之后被县文物局接管之后,仍然交给村里人来照看。

一般都是派一个人过去,有本来是忠义村的人,也有一些是从其他地方搬到忠义村的人。基本上都是光棍汉,家里面也比较穷,所以让他们来负责看护陵寝。

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工资,唯独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小绿陵前面的空地上种点粮食。有些人还会放放羊,基本上可以解决生计问题。这也算是继续延续着祖先的任务吧,不过现再过去,基本上已经很商业化了。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