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什么?马克思以及其他思想家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0

意识形态本义的定义

意识形态最初只是一个学术概念,产生于18世纪,但在20世纪中期以来,却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概念。

曾经一次次被宣告终结,又历久弥新,稳定地连接着国家与社会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意识形态极为夸张的丰富内涵和繁杂多样的用法。甚至到了言人人殊的境地,这既说明了意识形态对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也说明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判断和理论理解的混乱。

当代美国领域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主导性应用,例如认定“意识形态”是独有的,具有贬义色彩的,这种宣传伴随着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转载更引发了概念和内涵的混乱。"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西方学者,尤其是思想传统以外的思想学者对这一词汇的使用极为审慎,甚至跳过这一总体性概念不提,而是选择以“观念”、“思想”、“哲学”、“宗教活动”等更为狭窄和准确的术语来进行讨论,以保证论述的合理性。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思想家德斯杜特·特拉西创立,是由希腊语中的“理念”和“逻各斯”合成的新词。他意图以认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观念科学”的学科体系。基于对观念的自然起源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作为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观念尺度与科学标准。可以明显看出,“意识形态”最初的概念带有一种明显的启蒙运动的理想,包括对于理性认识的理想和人类理性自决的理想,后来的思想家对干意识形态的否定,一部分也缘干这种。对于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理性倾向和相信人类能够自觉创造历史的否定。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

之后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讨论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马克思的论述,甚至可以说,当代对于意识形态讨论和使用达到如此混乱和充满歧义的地步,也是因为部分思想家和人文学科研究人员在某种观念的驱动下,想要刻意绕开或是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点和论述所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奠定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分析模式。由此我们可以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系统看作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三种层面上认识和论述意识形态。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学层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是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他明确指明了人和社会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结构之间具有一种深层的内在联系。在这种深层的联系之上,意识形态又存在着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在认识论上,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是一种对于现实事物的颠倒认识,其从根本上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生活与观念的关系。这种虚假性在于使历史建立在“人的异化”之上,脱离了劳动、生产等社会实际。“他们把我们所描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虚假的意识”其实是对于被统治阶级扭曲的社会生产关系等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反映。因为在无产阶级登上统治阶级的位置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实际上都在构造一种虚假且颠倒的经济社会结构。所以说,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虚假的经济结构的真实表达,在没能真正改造和超越颠倒的经济社会基础之前,也就无法真正澄清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因此意识形态说到底还是阶级意识,这也是意识形态的第三层,价值论意义。在价值论层面上,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以全社会代表思想出现,而实际上代表着统治阶级,也就是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派别利益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对于意识形态所歪曲的意识形态背后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不合理的批判。

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与批判,其最大特点与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揭露了当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更在于将意识形态的现实来源同客观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存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非是少数统治者或是思想领域的个体所撒下的谎言,而是对于被扭曲的生产关系的真实反映。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并没有褒贬之意。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因为存在于虚假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而非对于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的批判。

其他思想家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有相当多的思想家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发展,但都离不开马克思的影响。他们或是继承和发展,或是批判与否定。正如上文所说,“意识形态”的概念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中性的概念话语,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来源于对于客观社会的科学认知,即在无产阶级主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形态必然存在着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又必然被意识形态所反映,形成了虚假性。

要进行批判的是这种虚假性的社会根源,而非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列宁就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形式,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这就需要无产阶级深入理解,并从中产生自我觉悟,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形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列宁虽然过分强调了“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斗争的属性,使得之后在某些问题的实践上出现了过分的复杂化,但适合了苏联建立初期的社会需要,也就具有客观的合理性。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