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武当山的“寄死窑”:老人60岁被送洞中,一天减一顿饭,直至饿死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3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看似如今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死亡。从古至今,死亡在人类心目当中都有着强大的恐惧阴影,古人惧怕死亡,如今之人对死亡更多的是敬畏之心。虽然人们对死亡存着强大的恐惧之情,但是死亡之上还有人性,还有文化素养,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出弃老人不顾的事情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民族,漫长的封建历史,所成就的文明让我们拥有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如今的人的一些行为习惯一就受到了古时候人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知道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孝道,而且是以孝治国的,但是在宣扬孝道的王朝里却出现了寄死窑。

考古学家在武当山发现了寄死窑,古人满六十岁就要被送到寄死窑,送饭的次数更是逐天减少,直到被饿死,为何古代会有如此违反人性的陋习?

古代的统治者为了能够加强统治,便将孝道作为主要统治文化,而且对于不遵守孝道之人的惩罚手段也是非常残忍的。因此,寄死窑指能够出现在小范围之内,根本不敢大肆宣扬,它一般出现在穷乡僻壤内。

在孝道文化被宣扬的年代,关于寄死窑的记载资料是非常少的,这也导致了一大部分的考古学者对之不是很了解。在2001年的时候,有专家在武当山附近发现了寄死窑,寄死窑只能够容纳一个人进入,整体空间比较狭小,但是少部分寄死窑还存在着雕花以及精美的陪葬品。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寄死窑的遗址之后,便走访了附近的村民。经过村民讲述,大概在唐朝以前当地就有一风俗,凡是家中有年满六十岁的老人都会把他们送到寄死窑,而且家人送饭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一开始还是一天一顿饭,后来变成三天一送饭,再到后来变成五天、十天一送饭,最终老人活活被饿死。

寄死窑并不是坟墓,只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死前的最后住所。当老人去世之后,家里的人又会把老人搬到固定的坟地内。至于当地为什么会有如此落后的习俗?

当地老人认为是因为当年的物质资源非常的匮乏,一个家庭小部分的口粮也仅仅够年轻人过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选择牺牲老年人,而且也有不少的老年人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好好的活下去,也是自愿走进寄死窑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在寄死窑等死,因为相关学者也发现寄死窑内有放门栓的凹槽,这很显然是防止老人逃跑。经过对武当山寄死窑的详细研究之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一习俗是出现在渔猎时期,因为渔猎时期的物质资源非常的匮乏

一个家庭那只有一个“面包”的时候,能够把这个面包给到年轻人以及能够对家庭持续做贡献的有用劳动力,老年人只能够被舍弃掉了,除此之外,在战争年代也会有老年人被送到寄死窑的情况。

在唐朝的时候,寄死窑被大范围的灭除,但是在唐朝时期寄死窑被大部分的灭绝,还是出现在交通条件相对稳定的村子,一些穷乡僻壤,以及选择在密林深处安家落户的人家,依旧存有着弃养六十岁以上老人的现象。

在2005年的时候,相关专家学者又再一次对于武当山的寄死窑展开了调查,这一次调查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发现计思瑶的风水设置都是极佳的,绝对不是普通人家随随便便在悬崖峭壁开凿,而且穷苦人家根本做不到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一个寄死窑。

同时寄死窑内还有雕花以及少量的精致的陪葬品,这很显然并不是一个贫困人家能够做到的,很有可能寄死窑是祭祀窑,只是因为口音的问题,后来被人传为寄死窑。

寄死窑的出现是因为这个社会本就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弱肉强食更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人类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后,自己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因此老年人的生命权利以及生命尊严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的。

但是,社会动乱以及出现天灾人祸物质资源匮乏,全世界人民拥有一块蛋糕的时候,这一块蛋糕就会被分配给更多的能够创造劳动价值的年轻人,老年人就会被放弃掉。只是现在的人的行事手法比古人更加高明一些,古代人会简单粗暴地把老年人送到寄死窑,但是现在人会变相的减少老年人所获得的物资,让老年人被放弃掉。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