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官制中的惕隐官职迁转是怎样的?官员转任惕隐分为几类?
辽代惕隐虽为要职但其品级在辽朝官制中并非处于最高阶位。 “耶律斜的言,横帐班列,不可与北、南院并。太宗诏在廷议,皆曰然,乃诏横帐班列居上。颇德奏曰:‘臣伏见官制,北、南院大王品在惕隐上。今横帐始图爵位之高,愿与北、南院参任,兹又耻与同列。夫横帐与诸族皆臣也,班列奚以异?’帝乃谕百官曰:‘朕所不知,卿等不宜面从。’诏仍旧制。其强直不挠如此。” 从上述的这段史料记载当中可明确得知,耶律斜的提议是横账班列,不可与北、南院并。同时从耶律颇德奏疏中了解到辽朝官制中,惕隐的品级在北、南二院大王之下,而现如今却由于横帐皇族的身份使其能够与北院南院大王在朝班中处于同列,引起了其他众臣的不满,面对众意辽太宗最后颁诏继续实行以往契丹的官职。这说明契丹政权中宗室皇族对于官阶品级地位的追求,经过争论最终确定了北院南院二院大王品级位居惕隐之上的官职格局。因此辽代惕隐的迁转更是在此官制基础上运行。 首先辽代惕隐在任职之前往往是部族首领以及地方节度使和五京留守的长官,耶律朔古(朔骨里)“辽太祖天显七年(933年),授三河乌古部都详稳。平易近民,民安之,以故久其任。会同间,为惕隐。”《辽史·国语解》载:“详稳,诸官府监治长官。”耶律朔古原为三河乌古部的详稳,也就是该部部落首领,因管理民众平易近人,使得部落安居乐业,所以长期任职,会同年间升任惕隐。耶律刘哥,“太宗恶之,使守边微,累迁西南边大详稳。事平,以功为惕隐。” 耶律刘哥原因辽太宗的憎恶将其发放边地任西南边大详稳,以地方军事长官的身份守卫边疆巡视边境,但在辽太宗逝世后中拥立辽世宗,故在横渡之约后因拥立之功得以升迁为惕隐。耶律颓昱,“会同中,领九石烈部,政济宽猛。世宗即位,为惕隐。”耶律颓昱在辽太宗朝统领九石烈部,因其在职期间为政宽猛相济,恩威并施使得在世宗继位后升任惕隐。耶律马六,“重熙初,迁旗鼓拽刺详稳。为人畏慎容物,或有面相陵折者,恬然若弗闻,不臧否世务。以故上益亲狎。 三年,迁崇德宫使,为惕隐”耶律马六为人戒惕谨慎,宽厚容物,纵使有人当面欺凌,其也当未听见一样,且从不品评世事,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得以由崇德宫使的宫帐官升迁惕隐。耶律高家奴,“六月戊午朔,以东北路女直详稳高家奴为惕隐。”耶律弘古,“太平元年,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出为彰军队节度使,兼山北道兵马都部署,徙武定军节度使。 拜惕隐。”耶律海里,“保宁初,拜彰军队节度使,迁惕隐。”耶律洪古,“夏四月丁未朔,以武定军节度使耶律洪古为惕隐。”耶律元佐(韩谢十),“庚辰,以彰军队节度使韩谢十为惕隐。”耶律涅里,“丁亥,以辽兴军节度使涅里为惕隐”耶律制心(韩制心),“太平中,历中京留守、惕隐”耶律大悲奴,“乾统初,历上京留守、惕隐”从上述的记载可知担任辽朝的宗室在一定期间内的任职部族如详稳和地方的监治长官如地方节度使、五京留守等职后可晋升为惕隐。 其次,辽代的惕隐也多由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晋升惕隐。耶律善补,“及伐宋,韩匡嗣与耶律沙将兵由东路进,以失备,大杖决之。统和初,为惕隐。”耶律老君奴,“行军都监老君奴为惕隐”耶律蒲古,“五年,改广德军节度使,寻迁东京统军使。莅政严肃,诸部慑服。九年,大延琳叛,以书结保州。” “手诏褒奖,以功改南京统军使,封武昌郡王。奏请统军司钱营息,以赡贫民。未期,军器完整,民得休息。二十一年,拜惕隐”耶律蕊奴,“十二月己丑,以南京统军使耶律蕊奴为惕隐”耶律王九,“戊辰,以东路统军使耶律王九为惕隐。”上述几位惕隐除耶律老君奴是行军都监外均为统军使,统军使在《辽史·百官志》中已有解释:“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命令。” 因而南京统军使、东京统军使、东路统军使等可以认为是执掌南京东京地区的军政命令的长官。同时上述统军使中多以南京统军使,究其原因在于,南京幽州是辽朝获得燕云十六州后的重要地区,辽朝前期宋朝不断向幽州采取军事行动,导致汉人不断归降,幽州南京的军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南京统军使成为辽朝南部边境握有实权的重要军事主官,为此辽朝在此任命的皆是契丹皇族后族等的重要人员。 当然,辽代惕隐也可由辽朝中央的其他官职而迁任。如林牙、夷离毕、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等。耶律韩留,“南面林牙耶律韩留为惕隐。”耶律坦,“六月丁亥朔,以左夷离毕耶律坦为惕隐”耶律硕老,“甲寅,以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耶律硕老为惕隐。”辽朝林牙主修文告,夷离毕主刑部,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加衔,因而耶律硕老可能是以宰相官衔身份兼任惕隐。 从上述的官员转任惕隐来看,可分为三类,一是由地方部族和节度使以及五京留守的官员因政绩升迁,二是辽朝统领军事的将领通过军功而得到升迁,三是辽朝中央出于国家需要而进行的官职调动。以上是辽代官员为担任惕隐前的官职变化,据现有文献不完全统计,辽代惕隐大多升迁为夷离堇、北南二院大王以及北南二府宰相。 辽初,太祖耶律阿保机设夷离堇,辽太宗时期将夷离堇改称大王。因而上述记载中升任为夷离堇的惕隐可以视为升迁为北南二院大王。在以上能够查明升迁后仕履的32位惕隐中,有7位在担任惕隐后迁转为北南二院大王,6位惕隐后来担任南府宰相,3位担任地方节度使,4位担任五京留守,4位担任地方边地招讨使、统军使、详稳等军事主官,一些升迁为二院大王或二府宰相的惕隐甚至最后官拜于越。 而之所以担任北南二院大王的惕隐比重如此之大,可能是因为北南二院大王是惕隐的职权进一步扩大的官阶晋升。“而惕隐职掌仅为皇族宗室,而北南二院大王同时负责部族的军民之政,其地位也高于惕隐,因此前文关于惕隐与北南二院品级的争议中,皇族虽有意提高自身地位,但最终未能实现。 至于辽代惕隐的品级,从现有的石刻文献中尚无记载,但可以从惕隐迁转前后的官职品级中得到线索。在诸多惕隐任职前部分出自节度使,而根据杨军关于从碑刻资料出发探究辽代南面官的文资武阶官品发现,辽代南面官中的节度使为正三品官。“参考此线索可知辽代节度使可迁转为辽代惕隐,因此在无法得知惕隐具体品级的前提下,无论是平级调动还是官级晋升,辽代惕隐应为辽朝正三品以上的中央高级官员,但由于担任惕隐之后仍可继续升迁为掌握更高实权的二府宰相、二院大王、于越等官职,因而惕隐又并非是辽代的最高官员。 只是众多负责具体事务的辽代中央高级官员之一。综上,由辽代惕隐个人迁转前后仕宦履历中,可以得知,惕隐作为辽朝负责皇族宗室管理的中央官员,其担任惕隐前,多为地方部族首领、边军的军事主官和地方行政长官,而担任惕隐后,其又可继续升迁成为辽朝中央握有实权重要朝官,成为契丹政权中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惕隐一职在辽代官员的仕途中成为承上启下的一环。 |
- 上一篇
明明战争都已经打赢了,为何还是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与一人有关
清政府几乎没有取得过什么战争的胜利,一、清军实力不济当年中法战争爆发以后,清朝军队在越南战场上的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法国军队已经从越南方面将战火延伸到了大门口。因此可以说当时对整个中法战争的胜利,对于整个战争的局势扭转根本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因此而说明清朝军队在整个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更加没有办法说这时候清军已经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想要继续和强大的法国军队抗争,
- 下一篇
罗马帝国:基督教的产生,与基督教成为国教的历程是怎样的?
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基督教的国教化基督教成为国教的历程并不是顺风顺水的,由于其主张和特点得到了罗马帝国的仇视。早期的罗马皇帝都坚持把基督徒。能够从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成长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早期罗马帝国的宗教环境是比较自由的。在罗马帝国决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而进行意识形态的统一之前,多神教、一神教及多种东方宗教掺杂于一个帝国之中且都被帝国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