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我国半导体功勋李爱珍,4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如今成美国院士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7

“轮也该轮到李老师了,这次希望她能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二〇〇五年五月,北京一高校校园内,几位老师正愤愤不平道。

奈何,事与愿违。最终,老师们口中的李爱珍学者还是遗憾落榜了。要知道,这是李爱珍从开始到现在,参加的第四次院士评选。

李爱珍学者遗憾落选中科院院士的评选,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方面却有了新的动向。

“恭喜您被选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两年后的五月,李爱珍接到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消息。简单道完谢后,李爱珍挂了电话,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李爱珍不在乎这一荣誉是真,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科学界人士也不在乎。

风雨一起,四下哗然。“中科院院士评选一定有黑幕,不然以她的成就,怎么可能选不上。”隔日,一些网友便愤愤不平道。其他人亦是随之附和。

众人对李爱珍学者落选中科院院士评选一事如此愤愤不平,完全有其必然的道理。

李爱珍主要从事半导体研究。曾经她凭借着自己的满腹学识,成功打破了西方对我国半导体技术的封锁。

在她的带领下,我国大举反攻,势如破竹,半导体技术得到了极速发展。当今,我国的半导体技术远甚于他国之上。

在我国半导体研究方面,李爱珍堪为功勋。于情于理,李爱珍都应该成功当选院士才是。却不料,4次参选都以失败告终。

李爱珍落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真相当真如众人所说的那样吗?

化学研究员

李爱珍走上科研这条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1936年5月,李爱珍出生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一睁眼,便是战火纷飞,人民饱受摧残的年代。

时势造英雄,时代生人杰。李爱珍的父母积极加入到了抗日行列。

“其实他们可以不这么做。”日后回忆起父母自愿加入抗日行列一事,李爱珍感慨道。

原来在这之前,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菲律宾。从私心角度讲,他们完全可以安然待在菲律宾,享受着自己的惬意生活。奈何,他们的爱国之心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为了国家,李父带着家人离开菲律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国家危亡,人民理应纷涌而上。父母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李爱珍。

而这也是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不论前面的诱惑有多大,李爱珍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不叛国,不离国的根本原因。

李爱珍出落地越发出挑,从泉州第一中学顺利毕业后,1954年,她成功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

但李爱珍幻想中愉悦,兴奋的心情并没有随行而至。问题出在了实验设备上。

李爱珍想象中的实验室应该是高端、大气、设备精细的,但反观眼下,实验里摆着的不过就是一些构造简单的实验设备。

“这能研究出来些什么。”李爱珍气鼓鼓地说。很显然,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尽管设备不理想,但日子还得过,学术研究还得进行。磕磕绊绊中,四年后,李爱珍成功毕业。

毕业后,李爱珍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初入工作,李爱珍热情饱满,她意欲在这一领域内创造出一番独属于自己的成就。

但很快,她便发现,自己的这一想法是有多么荒谬。还是实验设备的问题。

“单位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很简单,和大学实验室里的并没什么两样。”

失落归失落,但工作还需照常进行,且她还需投入120分的专注度。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李爱珍认真执行着自己化学研究员的工作。事情的转折发生于冶金所副所长邹元爔的一句话。

转战半导体

“爸妈,我要出国。”那日,李家父母正在家中闲居,倏然间,女儿对他们如此说道。

“好端端的,怎么想出国了?”李父疑惑问道。

“我不仅要出国,我还要换专业,我要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李爱珍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见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李爱珍缓缓道出了其根本缘由。同样,李爱珍要出国,转攻半导体材料研究,是偶然,也是必然。

必然,缘自李爱珍自身的志向。想攻克半导体材料一事,李爱珍“图谋已久”。

身处这一行业中,李爱珍深知我们国家在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实力是多么的薄弱。雪上加霜的是,当下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了技术封锁。

李爱珍本能想去啃这块硬骨头,但她不敢。“整个研究所都没创造出什么成就,我更不行了。”

或是冥冥之中,一切自有注定,就在李爱珍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时,冶金所副所长邹元爔找到了她。

而邹元爔便是那个成就了李爱珍浩瀚人生的偶然因素。

懂才者,更爱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李爱珍来说,邹元爔便是那个她人生中的伯乐。当然,彼时的李爱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的。

李爱珍不知,邹元爔对她也是“图谋已久”。

“小李,你要不要转攻半导体材料?”李爱珍还在为冶金所老旧落后设备头痛时,邹元爔走了过来。

李爱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自信,“所里人才那么多,邹所长怎么会选中我呢。”

再是疑惑,“一个研究所都攻克不了的难题,我怎么能行。”

研究所在攻克半导体材料研究上费了多少功夫,李爱珍是有目共睹的。她纵然有心接这个活,奈何力不足。但邹元爔可不这么认为。

在李爱珍明确表示自己无法胜任这一工作后,邹元爔义正言辞道,“这个所里除了你,再没有人能胜任这一任务。”邹元爔所言,并非想当然。

从1954年,李爱珍进入研究所,李爱珍工作有多么认真,卖力,他比谁都清楚。

因为其表现优秀,李爱珍一路高升,不过几年的时间,她就从研究实习员升到了当今的研究员。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最为根本的是,他从李爱珍身上看到了那股“以国为本”、“誓不服输”的劲儿。

终于,在邹元爔的反复劝说下,李爱珍点了头。

1980年,李爱珍以一名访问学者的身份,成功入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李爱珍开启了她在异国他乡的研究生活。

“现状远比我想象中严重。”多年后忆及自己刚到达美国的那一刻,李爱珍感慨道。

李爱珍有一腔雄心壮志是真,“我必须尽快学成归国,将这一技术带回我们国家。”

但现实极为严峻亦是不假。“我们还没起步,人家已经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第一次,李爱珍切实意识到了我国和美国的差距。

失落归失落,工作还得继续,且还需尽快展开。

吾日三省吾身,李爱珍的自我反思意识很强。她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自怨自艾不是办法,唯有奋起直追,刻苦研究才是根本之道。李爱珍开始逐一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

英语不行,她就啃英语字典;研究不顺利,她就一整天泡在实验里不出来;

奈何,努力和成功并没有任何关系。李爱珍理想中的结果并没有如期而至。“实验数据一塌糊涂,我的研究几乎没什么进展。“

不如意的现实击破了李爱珍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反复试验多次,实验数据仍在不断报错后,终于,苦熬了数日的李爱珍瘫坐在地上,抱头痛哭。

远赴他国求学有难度,她是知道的,但能难到这个地步,她还是没有料想到。

李爱珍崩溃间隙,其他研究人员走了进来,他们都是一些外国人。

所谓,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机遇,瞬时,李爱珍恍然大悟。

“哭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磨损自己的心志,延误自己的研究进程。自己在这里多耽误一分钟,国家便在这方面多落后一分钟。”

明心见性后,李爱珍即刻双手撑地,站了起来,擦干眼泪,继续自己的工作。

人的心只会越来越硬,自那之后,李爱珍再没哭过。

只是,心硬是好,但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自始至终,李爱珍都自己的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碍于自己基础知识不足,她的研究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为致命的是,从到美国至今,她甚至连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没确定好。

李爱珍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李爱珍疑惑之际,一个名叫卓以和的科学家出现在了她身边。

当下,卓以和主要以研究分子束外延技术为主。因其研究成果突出,人们都称其为“分子束外延之父”。

因为课题问题,李爱珍会经常拜访卓以和。拜访期间,李爱珍要态度谦和,为人和善,卓以和对其赞赏有加。而与此同时,李爱珍心中亦是“异感频生”。

“莫名地,我发现自己对分子束外延技术挺好奇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爱珍随即开始细致研究了解分子束外延技术。

终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李爱珍才知,原来她心心念念,一心在寻求的研究点就是它啊。

这又从何说起呢?“分子束外延技术的重要性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原来,分子束外延技术大量应用于激光、雷达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谁拥有了这一技术,谁便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李爱珍心动于分子束外延技术的强大,但亦心痛于我们国家当下还没掌握这项技术。

“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李爱珍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回国效力

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分子束外延技术的研究上。隔年,李爱珍学成归国。

终于,在攻克设备欠缺,人手不足等问题后,1989年,一台凝结着李爱珍及其工作人员全部心血的,独属于我们国家的分子束外延技术设备横空出世。

我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掌握了该项技术的国家。设备成功研制了出来,但李爱珍的心却不敢松弛半分。

“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李爱珍足够自谦,她仍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殊不知,外界风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奖项纷涌而至。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发明专利,李爱珍拿到手软。

身处鲜花与掌声之中,李爱珍依旧不骄不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只是,一种状态的声音断不可能持续存在。“凭什么,凭什么她选不上啊?”数月后,一片争议声四下而起。

事发于中科院院士评选一事。在旁人看来,于情于理,李爱珍都应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一称,不料,那一年,李爱珍竟未入选。

而之后,李爱珍四次提名院士评选,奈何结果仍是如此。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实则,李爱珍没有成功评选为中科院院士,不是她学术能力不足,而是我国的院士因为涉及到很多课题经费申报、带学生、甚至分房子等重大事项,所以评选条件很严格。

如果被推荐人小于六十五岁,那他在评选时,则需两位推荐人;反之,则需六位及以上的院士作为推荐人。

当时李爱珍参与院士评选时,3次人数够了但没达到要求,一次人数不够,无奈,只得遗憾落选,李爱珍对那些一直给她帮助的院士表示很愧疚。

不同于中国,美国的院士评选,基本上是一种民建活动,没有年龄等限制,并不是很严格,而且评上了也就只是个荣誉称号,没有任何科研津贴或者补助。

对于成为美国外籍院士后在科研领域可能存在的各种实质的或是隐形的福利甚至是权利,她斩钉截铁地表达了态度:毫无兴趣。

对于自己落选一事,李爱珍坦言,在成绩面前,荣誉微不足道。我们只求能为国家多做一点事,希望自己的奉献有价值。

她表示包括她在内的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一旦逝去,慢慢便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中国’这两个字会永远在地球上存在下去。

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这两个神圣的字眼永远延续,与这相比,一个头衔实在轻若尘埃。

同时,李爱珍也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是真,但只要自己能动一天,自己就会在工作岗位劳作一天,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这番话显示出了李爱珍阔达的胸襟和满腔爱国热情,实在是让人动容!

-完-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