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养人的3个食物,任何脾胃不舒服,照着吃就对了
为此,当气血、津液两两伤损之际,脾胃的状态就容易受到相应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进补方法,必须是以不伤脾胃为基础的,同时还得再顺应四季变化来加以调和的;关于四季之变化,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而分别对于“升”、“淡”、“平”、“温”四样以食物为主的调补之道;为此着眼当下来看,虽然即便秋意已显,但南北两方仍有不少地方受暑热影响,所以调补之道,应当“先淡再平”。 故而值此秋凉之际,我们应当先注重脾胃方面的养护,同时在早间、晚后注意保暖御寒,三餐方面则宜少凉避冷,忌油止辣,以使脾胃的状态不至于起伏剧烈;而在“先淡再平”的补益之路上,再用对3种宜调养秋后脾胃的食材,以使身体气血、津液运转更加平缓自然。 秋天脾胃难?3样食材助你缓提及祛湿,自然是少不得薏米的,关于薏米的食性,主要可见《本草纲目》或《本草新编》,这两本书中均有类似“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祛湿利水”的记载;提及这些记录,薏米祛湿的方式,依托的是“微降而渗”,也就是集中体内湿气,兼而祛之的办法。 可要想在薏米配上红豆的基础上,让补养的食效更上层楼,在具体红豆的种类上,我们最好挑选更具养护食效的赤小豆,说起赤小豆,《本草纲目》有“赤小豆“通乎小肠,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的记载;而若以薏米、赤小豆搭配为主料来烹制粥水的话,自然相得益彰。 第二样:参苓配白术,脾弱不可能 当然,至于如何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就有个擅长健脾气,可以去除湿气源头,并渗湿利水以开源疏流的方子,此即“参苓白术散”;提到它,宋代人认为“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至于到了明代,医家周文采则发现其可以“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 但要是不想这么大费周章,则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食品化的一个办法,即“茯渭糕”;关于茯渭糕,它的用料基础于参苓白术散之上,是在研究今人体质而改良、移接过来的,其中材料以: 莲子:为清新平阳之用,帮助身体安定健润 芡实:助肾转运多余水气,让体内不会淤积 茯苓:先升而后降,能祛湿荡浊化痰兼宁心 白扁豆:多用醒脾,让身体不会淤留水湿气 最后山药、大枣:甘润补益令脾胃畅行其气 第三样:桂圆辅花椒,暖身不寒颤 并且花椒、桂圆不仅可以泡茶、烹饪食用,它们组合在一起时,还可以拿来外用;这点出自南怀瑾先生所撰《我说参同契》中,具体做法是以“数枚桂圆肉”,加上“花椒十几粒”,兼放入的“艾绒泥”,然后捶打至一起,接着就可以在夜间睡眠的时候,用食指擓上一点,搓揉成丸,放在身体带脉,也就是肚脐中,就能起到补益阳气的效果了。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温脐法来调理下身体吧。 2.牙龈肿痛、长痘; 4. 腹部凉、宫寒; 6. 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注意孕妇和阴虚火旺,身体正在发热的人禁用哦。 要是你害怕自己做的时候会在选材和具体步骤上翻车,那么建议不妨试一试我们家的这款肚脐贴。 里面除了这三种材料,还添加了枸杞和酸枣仁,都有一定滋养气血的效用,让我们能睡得更好,而且在制作上也不是我们简单的捣碎,而是经过反复晾晒,去燥,晒杵、捶打、筛选、清洗、消毒等多个步骤,再经过8小时的熬制,让这些草本的性质得到充分发挥,之后搓成一个个小丸子。 一般我们可以贴上三天停一天,如果容易上火,记得在双脚脚心处各贴一个,可以把上面的火给引下来,像是咱们手脚容易冰凉的,可以这么贴。注意这款肚脐贴,孕妇不宜使用哦。 其次,如果在过程中觉得身体燥热,那么就可以先将药泥取出,接着等身体自行调理即可。另外对于小孩子而言,因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缘故,所以最好不要给小孩子用这个温脐法,因为一旦用错,那么就容易伤阴耗血。 |